晚唐新气象_汉唐长安粮食供应与关中天地人关系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汉唐长安粮食供应与关中天地人关系1 (第1/2页)

    摘要]汉唐长安粮食供应,关中大约只能提供200万石,要依赖关东和东南漕运三四百万石。造成关中生产能力不足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多种:(1)长安纯消费人口的渐增,如皇室及服务人口、京官京吏、京师驻军、参加选官和科举考试人员、商业和佛道等多种人口的增加。(2)关中农业生产力的不足,如为国家纳粮的耕地减少、水利田面积减少、纳粮的农户减少等。(3)自然因素,则是前2世纪至6世纪、9世纪至11世纪,关中气候向冷干的转变。班固(汉书)引民歌郑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说法并不确切。

    [关键词]汉唐长安/郑白渠/粮食供应

    [作者简介]王培华,女,山东文登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秦汉时兴修的郑白渠,是关中泾水流域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自战国至明代,关中盆地一直享有“天府”及“天府之国”的美誉。[1]刘敬说关中是“美膏腴之地”。司马迁认为关中财富居天下十之六。《汉书·沟洫志》有郑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歌谣,班固《两都赋》又有“郑白之沃衣食之源”的说法。张衡《西京赋》盛赞关中“地沃野丰,百物殷阜。”郑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说法,在历史上流传了2000多年。多种史书、地理书、农书、类书、诗歌总集、经书,都征引这句话。元明清时五、六十位江南籍官员,提出发展华北、西北水利以就近解决京师粮食供应的主张,其历史根据就是汉唐京师长安的粮食供应依赖关中,无需海运漕运东南粮食。古往今来,人们深信“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和“衣食京师亿万之口”。郑白渠果真“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吗?如果不是,汉唐大一统皇朝首都长安的粮食来自何方?关中为什么不能提供足够的粮食?这里的天地人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汉唐京师长安的粮食供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时君臣曾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在今天,仍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学术问题。20世纪以来,学者们从漕运仓储、官禄民食、生计生产、供需商贸等相关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30年来,更有学者专门研究汉唐长安的粮食供应问题,对于长安粮食的来源,学者们提出了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长安粮食依赖东南漕运;另一种意见认为长安粮食依赖关中[2];再一种意见认为长安粮食供应,因人口、时间等因素而异。[3]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还是一个与自然环境变化有关的问题。[4]因此,围绕汉唐京师长安的粮食问题,还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本文将从关中天地人关系消长角度,来探讨汉唐京师长安的粮食供应问题。

    一、汉唐京师长安的粮食供应

    汉唐时京师长安的粮食供应,并不完全依赖关中,而是部分地依赖东南漕运。东南指函谷关以东的山西、河南和江淮地区。汉初,“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5]卷30《平准书》。汉武帝初期,“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5]卷29《河渠书》。主要是漕运经砥柱之限,以及渭水水道曲折,加上封冻和水量不足,一年中只可通航6个月。元光六年(前129)开始修漕直渠,漕运里程减少600里,漕运较为便利[6]卷24上《食货志》。此后,“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成为汉家制度。再后来,“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5]卷30《平准书》。山东粟、关东谷,指河南、山西之粮食。漕粮使“京师……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5]卷30《平准书》。司马迁关于京师富庶的描述,给人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印象。但是有谁知道,汉朝京师的富庶,关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初,漕运规模不大。贞观、永徽之际,长安主要依赖关中,每年从山东(崤山以东)转运至关中者不过一二十万石。开元初,每年约运100万石。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3年才运700万石。天宝中,每年约运250万石[7],京师依赖江淮漕运。只要藩镇隔绝,“南北漕引皆绝,京师大恐”。德宗贞元初(785)“太仓供天子六宫膳不及十日,禁中不能酿酒。”于是增江淮之运,从浙江东西道、江西、湖广、鄂岳、福建、岭南,共运米300万石,江西节度使韩滉、淮南节度使杜亚,运至东西渭桥仓。岁终宰相计课最[8]卷53《食货志·三漕运》。贞元二年(786)四月,关中仓廪皆竭,禁军激愤,险些酿成兵变,当韩滉运米300万石至陝时,德宗得知后“遽至东宫,谓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9]卷233《贞元二年四月》漕运粮解决了皇室和禁军卫士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可能发生的禁军事变。可见东南漕运对汉隋唐京师长安的重要。

    当时许多人都认识到东南漕粮对长安的重要。萧颖士说:“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