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新气象_汉唐长安粮食供应与关中天地人关系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汉唐长安粮食供应与关中天地人关系1 (第2/2页)

食所资在东南。”[8]卷202《萧颖士传》白居易说,都畿者,利称近蜀之饶,未能足其用;田有上腴之利,不得充其费。“国家岁漕东南之粟以给焉,时发中都之廪以赈焉。所以赡关中之人,均天下之食,而古今不易之制也。”[10]卷501《策问二十五》德宗时,刘晏说,江淮、潇湘、洞庭、衡阳、桂阳漕船,“西指长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不仅使“天子无侧席之忧,都人见泛舟之役;四方旅拒者可以破胆,三河流离者于兹请命。”[11]卷123《刘晏传》而且“舟车既通,百货杂集,航海梯山,可追贞观、永徽之盛”[11]卷149《刘晏传》。宪宗敕书:“军国费用,取资江淮。”[12]卷63《上尊号敕》权德舆说:“赋取所资,漕挽所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12]卷486《率江淮水灾上疏》宣宗制书:“禹贡九州,淮海为大,幅员八郡,井赋甚殷,……通彼漕运,京师赖之。”[12]卷763《授杜琮淮南节度使制》这说明唐代君臣都认识到,江淮漕运对京师粮价稳定,以及政治经济的重要作用。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下多。”“隋之疏淇汴,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自九河外,复有淇汴,北通涿鹿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假暴隋,成我大利,……在隋则害,在唐则利。”[10]卷788《铭三·汴河铭》隋开运河为隋民之害、唐朝之利,宋张洎、明丘浚的评论,大要不出其范围。

    二、长安纯消费性人口的增长

    为什么汉唐需要漕运东南粮食接济长安?这完全取决于关中天地人关系的消长。传统观点认为户口多则国家强盛。但是,纯消费性人口的增长,即长安皇室、京官、禁军、士人等多种消费人口的增长,需要消耗大量粮食。他们是东南漕粮的直接受益者和消耗者。京师纯消费性人口的增加,而关中生产投入的不足、国有土地数量减少(水利灌溉面积减少)和劳动力数量不足,是造成汉唐京师长安粮食供应依赖东南漕运的重要因素。古人常说,地小人众、人胜于地、生之者少食之众,并非老生常谈,而是反映了人们对粮食问题的忧患意识。

    1.京师皇室及服务人口众多。汉武帝时,司马迁就感受到了长安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称长安“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是当时三个地小人众的地区之一。《汉书·地理志》记汉平帝元始二年(2)京兆人口就达到68万多,人口密度为95人/平方公里。[13]96长安县的人口已达到8万余户,24万口。西晋时关中人口百余万。[14]卷56《江统传》唐长安人口约70万[15],其中,唐皇室宗室人口至少在3万人,开元、天宝中,宦官约5000-10000人,宫女约5万人,官奴婢有3万人,工匠乐户约3-4万人。[16]102-119总之,皇室及其服务人口大约15万。

    2.京师官员人数增加。官员中,有京官(内官)和外官之分;胥吏中,有京师胥吏和外地胥吏之别。京官(内官),指京师帝王之官。内职掌,指为帝王及其家属服务的人员。职掌,指胥吏。京官和京吏之俸禄和粮料,由太仓支给。西汉哀帝(前6-前2)全国官吏130285员[17]卷36《职官曲十八》,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全国官吏368668员[17]卷45《职官典二十二》,700年间,唐比汉增加了近3倍。西汉京师官吏数,史书不载。东汉(25-220)京官1055员、京吏14225员;[17]卷36《职官典十八》唐贞观六年(632)京官640多员;而在开元二十五年京官有2620员、京吏有35107员[17]卷45《职官典二十二》。500年间,唐比汉增加了2.46倍。100年间,开元比贞观增加了4倍。官员人数的增加,意味着禄米、职分田等的增加。唐京官有禄米、俸料、职分田、公廨田。京官,禄米自700石至52石不等,外官禄米减京官一等。京官禄米,以太仓之粟充之。京官禄米一年约50余万石。京官俸料,包括月俸钱、食料、杂用、课钱四部分,分别指官员购买粮食以外的生活必需品补助、工作餐和个人生活补助、自备工作所需物品补助、护卫和庶仆代役使钱之补助。[18]181-189上述四项,后合并为一种俸料供给。京官及外官,都有职分田和公廨田。京官及文武职事各职分田,自12顷至2顷不等,并去京城百里内给。京兆、河南府及京县官人职分田,京城百里外给。京官公廨田,自26顷至2顷不等。“自大历(766)以来,关中匱竭,時物騰贵,内官不给。乃减外官职田三分之一,以给京官俸。每岁通计,文武正员、员外官及内侍省、闲、五坊、南北衙、宿卫并教坊内人家粮等,凡给米七十万石。”[17]卷35《职官典十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