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新气象_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 (第2/2页)

南,突厥以北,置邮驿,总六十六所,以通北荒,号为参天可汗道,俾通贡焉。”回纥牙帐位于鄂尔浑河上游(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北),所谓“参天可汗道”,就是由唐朝关内道北部军事重镇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南)向北通往回纥牙帐的交通干道,此外经由居延海和唐朝北庭也有通往漠北草原的道路。

    参天可汗道与贾耽记载的通四夷七道之一的中受降城入回纥道约略相当。大体走向是由长安北上至丰州,西北行经鸊鹈泉入碛,经麚鹿山→鹿耳山→错甲山→密粟山→达旦泊→野马泊→可汗泉→横岭→绵泉→镜泊至回纥牙帐。要之,这条道路是经乌兰泊,循翁金河北上至鄂尔浑河流域的道路。

    居延海道从汉代以来就是重要的南北通衢。具体路线是由甘州(今甘肃张掖)北出合黎山口,循张掖河(额济纳河)北上,至居延泽,复北行抵花门山堡(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敖包图),东北行与参天可汗道合,至回纥牙帐。

    早在北朝,北庭通回纥汗庭道就是由漠北突厥汗国通往西域及天竺的重要通道,唐朝统一西域地区之后,这条通路的战略意义更显重要。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唐朝击东/突厥,以朔方总管王晙自南徂北,奚、契丹率部由东而西,另由拔悉密部从北庭东入,合击漠北突厥牙帐,所行即北庭通回纥道。安史之乱以后,河陇被吐蕃攻占,河西走廊及青海道都被阻塞,官方使臣、僧侣、商贾往来西域,都须取道回纥,这条道路更成了由陆路通西域的唯一通道。其大致走向为自北庭西出,经蒲类县(今新疆奇台县)北行抵北塔山,转而沿山东行,越阿尔泰山,东北行至回纥牙帐,整个行程约三千里。

    7.8.6西南丝绸之路的发展

    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使张骞历尽艰辛从西域回到长安。在向汉武帝提供的报告中,张骞提到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曾见到邛竹杖和蜀布,据称这些四川的特产是大夏的商人自东南数千里外的身毒(印度)转贩至大夏的,张骞根据地理方位猜度,印度应去蜀未远。向汉武帝建议开通自西南经印度通大夏的道路,以避开羌人与匈奴的阻滞。张骞的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由此引发了汉朝历时多年开通西南通道的行动。虽然由官方派出的使臣们最终没能由西南到达印度,但是此举对西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使从西南通往西域的道路第一次进入世人的视野。

    历东汉、魏晋,西南通道见于僧传者渐多。约在4世纪后半叶,冀州僧人慧睿少年出家,游学四方,行至蜀西界,被人掠为牧羊奴,有商客见他精通经义,以金赎身,再著缁衣,遂“游历诸国,乃至南天竺”,慧睿自蜀地向西进入印度的道路,就是汉武帝搜寻多年未果的西南通道。又据义净记载,唐初东印度有支那寺遗址,“古老相传,云是昔室利笈多大王为支那国僧所造。(支那即广州也。莫诃支那即京师也。亦云提婆佛呾罗,唐云天子也——原注)于时有唐僧二十许人,从蜀川牂牁道而出,(蜀川去此寺有五百余驿——原注)向莫诃菩提礼拜,王见敬重,遂施此地,以充停息,给大村封二十四所。”据内容分析,这些僧人进入东印度的年代当在3世纪后半叶。则在慧睿之前,就已有大批僧人沿此道前往印度。晋常璩《华阳国志》也记载永昌郡境内有“闽濮、鸠僚、僄越、裸濮、身毒之民”。永昌郡在今云南西南部,身毒就是印度,则印度古代居民也有移居云南境内者。

    入唐以后,随着与古代印度交通的发展,西南丝绸之路更加繁荣,记载也明显增多。不仅一些著名的僧传作品,如《大唐西域记》、《南海寄归内法传》等都记载了这条道路,而且官方地理书中也正式记载了这条道路的情况,如慧琳《一切经音义》在注释“牂牁”时,就曾“检《括地志》及诸地理书、《南方记》等”书的记载,详细记载了西南丝绸之路的状况。《南方志》未见著录,但《括地志》则是唐朝初年由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主持修撰的大型地理书,而且慧琳称“诸地理书”,则当时记载这条道路的地理书当不在少数。此外,贾耽在《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之“安南通天竺道”中,也详细记录了这条道路的情况。据称,咸通中(860-874年)有天竺三藏僧经过成都,通五天竺胡语,通大小乘经律论,曾在唐朝宫廷供职,“以北天竺与云南接境,欲假途而还”,此僧被怀疑为jianian细,抓到成都之后,“具得所记朝廷次第文字”。则在沙漠道、吐蕃泥婆罗道、草原道等陆路交通线衰落之后,西南丝绸之路仍然是联系中国西南地区与印度的重要通道。

    大体上来说,西南丝绸之路可分为两段,一为川滇段,一为滇缅段。川滇段分为两道,北道为牦牛道,即从成都西出,经邛崃→雅安→荥经→汉源→越西→西昌→会理→黎溪→大姚→大理;南道为石门道,由成都南下,经彭山→乐山→宜宾→豆沙关→昭通→威宁→曲靖→昆明→大理。滇缅段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大理出发,经保山→腾冲,进而西至缅甸密支那,前往东印度;一从大理出发,经保山→龙陵→瑞丽,进入缅甸,至东印度。此外进入缅甸之后,还可由伊洛瓦底江泛舟南下入海,经海路前往印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