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新气象_岐山下破碎的野心-李茂贞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岐山下破碎的野心-李茂贞3 (第2/2页)

表乞入朝论奏。”4韩全诲正想连结岐军以防崔胤,便趁茂贞入京时“深与相结”。崔胤始悔,“阴厚朱全忠,与茂贞为仇敌矣。”

    崔胤觉察到了宦官们的行动,要求加以诛杀而绝后患。昭宗因宦官哭诉,不允。崔胤便至书朱全忠,要求他火速率军入京,铲除内贼。韩全诲等大小宦官闻全忠将至,大惊,于是决定先发制人,将昭宗劫往凤翔。他们令李继筠率岐军及神策军封锁宫门,先将诸王、宫人送往凤翔。

    十月,朱全忠率汴梁大军进至河中,上表要求昭宗迁都洛阳。十一月,韩全诲等人劫持昭宗,逃往凤翔;李茂贞同时起兵,“迎车驾”。

    朱全忠进军破关,韩建单骑往谒,降于全忠。他所积聚的臣额财富亦为全忠所得。

    在车驾到达凤翔的当天,朱全忠进入长安,崔胤率百官迎接,要求他加速进军。朱全忠素有簒立之心,亦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亳不理睬韩全诲等人借昭宗名义发出的劝其归镇的诏书,继续进军。当月,岐、梁部队在武功交战,岐军不敌退走,朱全忠趁势直逼凤翔,包围了李茂贞和唐昭宗。

    这场战争成为李茂贞和岐国由盛转衰的开始。由于朱全忠的围困作战,李茂贞无法救援其领地的其他地方。朱全忠联合西川王建分割岐国各地。

    李茂贞求援于李克用,李克用的晋军进攻朱全忠占据的河中地区,“以分全忠兵势”1。天复二年二月,朱全忠得知晋军南下,害怕后路断绝,立即撤围东去,迎战晋军。由于李克用此次未遣主力出阵,汴军得胜而归,攻晋阳不克,退走。李克用此战虽未大伤元气,却也看到了朱全忠极为强盛的兵势,从此开始休养生息,以做远图。

    待北部安宁后,朱全忠再次集兵入关。此次他听取崔胤的建议,为防止李茂贞劫持昭宗入川,故尔不贪一域一城,直奔凤翔而去。六月,李茂贞亲自率军与朱全忠遭遇。朱全忠分兵从南攻克凤州,对李茂贞形成合围之势。李茂贞在损失万余人后被迫撤退,朱全忠再一次包围了凤翔。他声称并非是要与李茂贞角逐,只是为了迎车驾还宫。这种貌似忠良的鬼话,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是不会相信的。朱全忠于是环城筑寨,进行长久的围困。

    李茂贞这次完全陷入了困境。面对围城大军,他的野心动摇了;面对粮草己尽,遭受悲惨境遇的百姓,他的野心龟裂了;面对疲乏衰弱的士兵,他的野心散落了;面对这片落败荒芜的国土,他的野心崩溃了。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正月,李茂贞诛杀了韩全诲等二十余人2,传首梁军,交出了昭宗,彻底放弃了对中央的控制,与朱全忠和解。

    朱全忠的大军带着皇帝向洛阳出发了,一步步走向灭唐称帝的天子梦。而给李茂贞留下的,只是一座残破的孤城。

    此后,岐国渐渐地淡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由于实力衰弱,力不从心,李茂贞没有称帝。朱全忠灭唐后,岐国仍奉唐正朔,志图兴复,却终因藩镇异心,无所成功。唯有保境自守,偏安一隅而已。

    尾声、西岐山的落日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四月,庄宗李存勖建立后唐,定都洛阳。

    已近暮年的李茂贞,此时早已失去了昔日那追逐天下的野心。十一月,李茂贞遣使入朝,称贺灭梁,并在书表中以庄宗季父自称,后又遣子继曮入贡,以探究尽。

    李存勖倒是显得十分宽容,“以其前朝耆旧,与太祖比肩,诏但称岐王而不名”。继曮回到岐国,将唐军如何强盛一一说于其父。李茂贞恐惧之心油然而升,上表请求“正藩臣之礼”。庄宗再次免之,不久,又将他进封为秦王。

    李存勖,这个李克用的继承人,在李茂贞最后的时间里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安抚。之所以这样,因为岐国已经丧失了争夺天天的实力;而当年那个意气风发,梦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李茂贞,也已成了一个垂暮老朽,他那吞食天下的野心,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历史的前进,化作了他无奈的叹吸。

    同光二年夏四月庚辰,岐山的残日落下了,秦忠敬王李茂贞,卒。

    在大分裂的年代里,强者兴于乱世,弱者没于乱世。李茂贞出身于行伍,依靠镇兵的拥戴得以割据一方。而一旦出现了统一的际象,出现了一支足以统一中原的力量,他的国家就立刻土崩瓦解了。任何的分裂的势力都逃不过统一的车轮,所有割据者的野心,都躲不开征服者的目光。这是所有历史的共同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