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新气象_岐山下破碎的野心-李茂贞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岐山下破碎的野心-李茂贞3 (第1/2页)

    王行瑜立即行动,命令他的兄弟,驻守同州的匡国节度使王行约进攻河中。李茂贞等人也采取了同步的动作,在王珂向李克用求救的同时,岐军万余精兵向京师前进。乾宁二年五月甲子,岐军到达长安,未遭任何抵抗。

    占领全城后,李茂贞立即诛杀了一批不利于自己的官员,胁持昭宗,解除了王珂河中节度使的职务,任命王行约为陕州刺史,以控制潼关附近地区。同时,由于昭宗多次具有威胁性的行动,李茂贞开始有了废黜昭宗,拥立吉王李保的打算。但是,这一计划因为李克用的起兵而中止。

    李克用在得知岐军入京的消息后,立即调动包括少数民族骑兵在内的主力部队,决定南下河中,避开潼关,从东部渡河入关。在行军的同时,上表要求讨伐李茂贞等,也就是向他示威。李茂贞立即留下养子李继鹏率二千兵马宿卫,自己回镇调度。六月,李克用攻陷绛州,杀死支持王珙的州刺史王瑶。七月,到达河中府,与王珂会合。

    已经回到本镇的李茂贞得此消息,感到李克用渡河之势在所难免,并且王行约的部队已在与李克用的交锋中已经覆没,同、华二州势将失守,京师已不安全,便计划将皇帝劫往自己的大本营凤翔。

    执行这一计划的任务自然落到了宿卫京师的李继鹏身上。七月戊午晚,留守京师的部队内部发生了混乱,相攻于城内,大掠市坊。李继鹏想借机强行将昭宗劫往凤翔,甚至火烧了宫门。但劫驾的计划却被及时赶到的盐州4雇佣军破坏了。岐军兵少,处于劣势,只得撤回凤翔。昭宗逃出了起火的都城,往投李克用。

    形势开始变得对李茂贞极为不利,李克用与王珂的联军已经进入了关中,铁骑驰骋。韩建驻防的华州已被团团包围;而王行瑜部也正忙于应对李克用部下的进攻,受阻于梨园寨。以步兵为主的岐军面对如此之盛的沙陀骑兵是丝毫没有胜算的。为避免在错误的时机作战,遭受更大的损失,李茂贞只能像当时唐昭宗杀杜让能以自保一样,寻找一只替罪羊。于是,“斩继鹏自赎。”1

    李克用击破王行瑜之后,还军屯于渭北,上表要求乘胜击灭李茂贞。唐昭宗却出于希望藩镇相互制约的考虑,以茂贞近京师,而克用远在河东,有事不济;且茂贞已斩子自赎为借口,要求河东退兵。李茂贞、韩建亦不断地上表谢罪,希望避开李克用的兵锋。李克用发现朝廷已经怀疑自己,不便多言,也就同意罢兵,撤回河东。临走丢下一句话:“唐不诛茂贞,忧未已也!”2

    “克用既去,茂贞骄横如故,河西州县多为茂贞所据,以其将胡敬璋为河西节度使。”3

    乾宁三年六月,李克用与朱全忠为争夺河北而于魏博镇发生激战,无暇西顾。李茂贞此时发现唐中央在神策军之外又建新军,故趁势以此为借口,再次发兵长安。

    昭宗又一次吞下了自己种下的苦果。茂贞上书号称:“勒兵入朝请罪。”昭宗遣使告急于李克用。七月,岐军顺利地击溃中央军,进逼京师。昭宗等人逃往太原,途中被韩建拦截,滞留华州。

    为避免李克用的再度干涉,李、韩二人上书,称愿意修复宫室,奉昭宗还京。而李克用正面对大敌朱全忠,应接不暇,也就在昭宗的示意下同意和好。

    李茂贞通过两次出兵京师,胁持皇室,企图控制中央政府。但由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遭到其他强藩的抵.制,他的野心并没有完全实现。而处在大变乱时期的唐政府,则在这些战争中不断流离失所,江河日下,丧失了仅存的威仪和兴复的希望。

    四、兵溃地失,困守孤城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唐中央内部发生了宦官、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王仲先等人幽禁昭宗、拥立太子李裕的宫庭政变。此事历时数月,至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方在崔胤等人的努力下得以平定。这场政变使得宗室制度更加混乱。

    李茂贞在形势稳定后率军来到了京师。名为来朝,实为内窥。天复元年春正月,李茂贞正式受封为岐王,兼侍中,加尚书令。

    此时控制朝政的崔胤希望通过控制神策军来达到削弱宦官的力量、巩固政权的目的。这就同此时掌握神策军的宦官韩全诲等人发生了冲突。时值茂贞入朝,便要他留兵宿卫,想以外兵防内患。而韩全诲等人都曾任职于凤翔,与李茂贞早有勾结。崔胤不防,留下凤翔兵,实为“家国两危”。

    三月,崔胤基于国家财政的考虑,收回左右神策军卖粮及酿酒的权利,“近镇亦禁之”。凤翔藩也在其中。李茂贞“惜其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