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新气象_岐山下破碎的野心-李茂贞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岐山下破碎的野心-李茂贞2 (第1/2页)

    李茂贞的对外扩张取得了效果。但也埋下了与中央政府对抗的引子。这为凤翔镇以后的发展目标定下了调子。

    二、目标:长安

    虽然取得了对兴元地区的实际控制,但李茂贞明白,由于唐朝尚在,固而当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应该以一种朝廷任命的合法手段将战争成果确定下来。于是,李茂贞又开始了他的政治攻势,上表要求以己镇兴元。同时,联合东川留后顾彦晖,对抗刚刚在平定杨复恭之役中扩大了势力的西川节度使王建。

    无奈这位顾某人不擅征战,李茂贞虽遣军助战,东川军依然于景福二年败于王建之手。顾彦晖求和,按王建的要求不再与李茂贞往来。

    这一变故使得李茂贞控制东川的计划成为了泡影,而兴元地区控制汉中,居四川出入之关,因此在他眼中,该地的重要性愈发地显现了出来。他更加要求中央政府尽快任命他为该地合法的统治者。

    凤翔镇的野心已现,中央政府不可能不加防范。由于兴元地区已经在李茂贞远征大军的控制下,且又远离长安,恢复那里的中央政权着实不易。因此,唐政府只能希望李茂贞转移据点,放弃凤翔镇。凤翔距长安极近,驿骑朝发夕至3,有强藩则帝室不安。因此,当李茂贞上表时,唐政府使了个手段,同意他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时,又命宰相徐彦若改镇凤翔。2

    这种釜底抽薪的作法,李茂贞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于是,他再一次宣布“不奉诏”,公开了自己与中央政府的对立。这标志着李茂贞与中央的正式决裂,同时,也预示着又一场战争的到来。

    当然,主动进攻京师在此时并非明智之举,不免落人话柄,闹个犯上的罪名;另一方面河东、汴梁二藩日渐强大,又各怀野心,虎视关中。万一此二镇借讨逆为名,出师入关,那茂贞就得不偿失了。且凤翔镇的两位前任,朱玫、李昌符的前例依然在目,这一切都不得不使李茂贞有所顾忌了。

    不过朝廷既要削藩,李茂贞又不愿顺服,很显然,唯有战争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为免骂名,必须让朝廷方面挑起战争,在外界看来,茂贞仅为自保,不得已而为之,并无侵掠之心。此外,如果朝廷发兵攻藩,无论是朱全忠还是李克用,在插手之前都不会不想一想,这是否是中央削藩行动的开始。并且,一旦朝廷胜利后力量增强,那下一个受害者就可能是自己了。所以,他们应该不会在这件事上过于积极。只要李茂贞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如劫驾,那两镇都不会有所动作了。

    李茂贞再次故技重演。景福二年秋七月,李茂贞先上书宰相杜让能,“辞语不逊”。“上怒,欲讨之。”但还没等昭宗决定是否征讨,李茂贞讽刺的矛头又指向了昭宗本人。他上表称:陛下您贵为万乘,还不能庇护您自己的舅舅4,尊严播及九州,却还杀不了杨复恭这一个小子;又说,现今的朝廷只看(藩镇的)强弱,不论是非,对弱的就使用国法,对强的就施以恩德。这两条虽然言词傲慢,却揭了唐朝中央政府的老底。同时,他还警告论,“军情易变,戎马难羁,惟虑甸服生灵,因兹受祸。未审乘兴播越,自此何之。”李茂贞在此说明自己考虑到老百姓的生死,不愿挑起战争。“

    皇帝震怒了,“决对茂贞”。并且命令宰相杜让能负责此事。杜让能是一个头脑十分清醒的政治家。他很明白,以中央政府目前的战斗力,是不可能战胜李茂贞的。他劝谏昭宗,曰:“陛下初临大宝,国步未夷。茂贞近在国门,臣愚以为未宜与之构怨,万一不克,悔之无及。”1但昭宗此时已完全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谏,他说:“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此乃志士愤痛之秋……朕不能甘心为孱懦之王”。并要求杜让能调动军粮,自己率诸王负责军事。杜让能感到即将大祸临头,昔日晁错之事,就要落到自己头上了。

    出兵的计划就这样匆匆地制定了。李茂贞在朝廷中的眼线崔昭纬早已将其告之岐军。“让能朝发一言,二镇夕必知之。”2

    知道昭宗中了激将法,李茂贞立即采取了下一步的行动,让朝廷看一看“人民的呼声。”他秘密布置自己在长安的手下,纠集了数千名市井之徒,先包围了宦官神策军使西门君遂的马车,诉说岐帅无罪,不应征讨而使百姓遭受兵祸。西门君遂与茂这亦有勾结,趁机煽动说,这是宰相杜让能的主意,与他无关,崔昭纬等也应声附合。于是,李茂贞的打击对象便集中于杜让能一人。唐昭宗对于这种“群众请愿”异常厌恶,下令逮捕处决了为首的几个,并且出兵的决心更加地坚定了。八月,他任命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发兵征讨。

    其实,从一开始,皇帝就输掉了这场战争。当三万由市井少年临时组成的中央军在李嗣周和名义上的凤翔节度使徐彦若的率领下进军至兴平时,等待他们的是李茂贞、王行瑜的六万训练有素、久经沙场的边防军。“茂贞进逼兴平,禁军皆望风逃溃。”李茂贞乘势追杀,京师震动。同时,京中岐军党羽再次开始引发动乱,要求诛杀首先提出用兵的人。

    可笑的是,那个“首先提出用兵的人”正是皇帝自己。虽然早已预知,杜让能还是可悲地成为了战败者的替罪羊。在李茂贞大军的步步紧逼下,他的命运也已经决定了。不久,岐军兵临长安城下。李茂贞以胜利者的姿态上书说,“臣固先言之矣,请以臣为解。”明确地说,我早已有言在先,皇上,现在您来帮我解决这个杜让能的问题吧。

    昭宗起先还想保护杜让能,但最终还是迫于压力,赐死了这位从一开始就反对用兵的忠臣。并且正式任命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