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83章 重庆的粮价大战 (第1/2页)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百人会之关东局》更多支持! 194o年6月16日。【】重庆。 各大机关都在重庆,而且大量的有钱人都进了重庆,很多人挖门子走关系,进了机关。机关里人浮于事。一般的人们上班时间是早八点,要签到,几乎没有人按时上班,但都签八点到。有的人一天不来,要别人代签,反正一句话,就是混工资。 到了办公室,喝喝茶,看看报纸,中午到了。有的人要出去吃饭,有的人要回家做饭吃。这时候,人们要上街,要回家,中午的时候,街道上人头攒动,都是忙吃的。看起来很繁荣,实际上大家都很饿,脸色都不好。 今天,中午街头上往来的人现,新米上市了。新米很便宜。 重庆闹市区十几家铺面一起打开,同时张挂出两块新木牌,一块写着:新米上市。另外一块则粘贴一张纸,写着米价。 过往行人很多不是卖米的,现在是中午,很多人是午休回家去的,见了如此便宜的大米,都不相信:怎么可能比市价低五折? 上前一问,却是真的。 要买米吗? 买,买。 拿米袋来,一个人最多十斤。 我没有米袋。 我们有。您押五毛钱,把米拿回去,用空米袋换回便可。 好极好极。 卖米的似乎都不是米店伙计,而是学生娃,虽然手脚不麻利,却是认真,算账很快。十斤一个的小小米袋早就装好的,拿起来就卖出。如果顾客要核实重量,就称重,很快。 很快,各个卖米的米店前面都排起了长队。各大机关的人几乎走空了,都去买米了。 有人不想排队,似乎不行,因为每一家米店外面都有士兵站岗。谁都不知道是哪个部队的士兵,有东北口音,有西北口音,不过军装和枪支都是真的。 消息在十分钟之后就传到了孔家。 孔祥熙原本瞧不上大米这等小生意,但是既然开始管理,就想管下去,因为他已经敏感地察觉,重庆的米价很有意思,而且有一股不受控制的力量在和自己作对。 孔家本来觉得稻米收获还早,还想把手里的粮食慢慢出货,到九月十月新米上市之前徐徐出货,不知道谁会在这时候谁出售新米? 一个小时以后,一个装着十斤米的小米袋摆在他的面前。 米袋里的米质量好,确是新米。真奇怪,夏天会有新米?真有双季稻这回事? “看清楚了米是从哪里运进来的?” “没有。码头上根本没有米船。” “那就是说,他们没有多少米。去,叫人吧他们的米都买下来。” “可他们规定,一个人只能买十斤。” “你不会雇人?” “是是是。” 米商们都不是笨蛋,他们雇不到人,立刻改变打法,在每个排队买米的地方立起一块牌子,写着回收大米的字样,下面是价格,却是原来的市价。 买米的人几乎都是买米自己吃的,他们知道,大米说不得还会涨价,如何肯卖? 附近游手好闲的听到了,却是大喜,有几个刚刚买了米的到他们这里卖米,立刻赚了一倍。 有这等好事? 买米的队立刻长了一倍。 米店似乎早有准备,不出十几分钟,从后台出来了一些学生娃娃,开了新柜台卖米,男的卖米,女的收钱,卖米的度快了一倍。 收米的都是老滑头了,看过学生娃娃的手法,十分信任,收米的时候不用称量,直接收米,直接给钱。 到了三点,里面卖米的似乎大米源源不断,外面收大米的出问题了,钱不够了。 收大米的面前夜逐渐排起了长队。人们在一队买米,其中一些人马上到另外一队把米卖掉。大街上排起两个长队,蔚为壮观。 下午三点半,新消息传到了孔家。几家高价收大米的米商说,他们手里的钱不够了。 借钱。借钱也得干,对方没有多少米。 下午四点,卖米的出了一个新政策:一人一次可以买米十斤或者二十斤。十斤以下的为平价,过十斤的,价格比平价加三成。 电话马上就打到了孔家。 买。买进! 一些米行已经吃不住劲,想抛售大米了。 到了晚上六点,米店准备关门,不让排队了。每一个米店只留下一个队,到了七点,米店关门。 消息传到孔家,孔家感觉对方米不多了,要求继续收米。 这是粮价大战的第一日,以孔家为代表的米商大胜,卖米的则有些不敌,似乎大米不足了。 1939年6月17日。重庆。 今天,孔家要求各个大小米商,继续吃进大米。 昨日,孔家的钱流水般花了出去。孔家花得起,其他大小米商却守不住了。一些人要求也跟着降价,否则,米价如果提不上去,那就血本无归了。几百万的人口粮食需求量巨大,已经不是小生意了。 就算是小生意,也是要花大钱的。 早晨六点,卖米的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