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汉唐长安粮食供应与关中天地人关系3 (第5/5页)
十万石。”[17]卷35《职官典十七》德宗兴元元年(784)十二月诏:“京百官及畿内官料俸,准元数支给。自幸奉天后,运路阻绝,百官俸料,或至阙绝,至是全给。”[24]卷91《内外官俸料钱上》昭宗乾宁初,有官员建议“取中外九品以上官两月俸,助军兴”。[8]卷宗83《朱朴传》遭到朱朴的反对而作罢。 长安太仓所需的580万石粮食中,关中能生产多少粮食?关中能交纳多少粮食?史书中关于郑白渠灌溉效益的记载是有问题的。[25]125唐大历初,郑白渠灌溉6200余顷,以亩产4石计,则仅收248万余石;旱田3000余顷,以亩产1-2石计,约收30-60余万石。水旱田合计约收获300余万石。唐前期课户课口/交纳租米,建中以后按丁产户等交纳两税。关中农户能交入京仓的税粮,大约最多200万石。开元二十二年后裴耀卿为转运使,三年运700万石。二十五年,年成丰收,朝廷在关中收购数百万石余粮,下诏停止当年关东漕粮运输。天宝中每年漕运250万石,而德宗时“令江淮岁运米20万石”。[11]卷13《德宗本纪》要之,关中每年大约能提供200多万石,需要漕运关东二三百万或四百万石,才能满足汉唐京师长安的粮食需要。而这个数量正是汉武帝以后、唐德宗贞元以后,一般年份的漕运额。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郑白渠并没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四、自然变化的因素 以上分析了汉唐京师长安粮食供应并不完全依赖关中,而东南漕运亦占半数以上的各种社会因素。这个问题,与自然因素有无关系?朱士光先生根据陕西省气象局与气象台的统计,认为自前2世纪至20世纪前半叶,关中水旱有增多趋势,并且与气候变化相关。[26]36春秋、战国、秦与西汉前期(前770—前122),关中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高于现代1-2℃,平均降水量多于现在。西汉后期至北朝(前121-581),关中气候寒冷干旱。隋和唐前中期6-9(581-805)世纪初,关中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高于现代1℃左右,年降水量高于现代。唐代后期即德宗贞元年间(785-805)至北宋(贞元年间之后的9-11世纪),气候凉干。[26]157-168可以看出,长安的粮食供应与关中气候变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即西汉前期和唐前中期,关中比较温暖湿润。这些时期,长安的粮食供应主要依赖关中。汉武帝以后,及唐德宗贞元以后,关中气候以冷干为特征。长安的粮食供应,则主要来自东南漕运。这个变化,除了前述的各种社会因素外,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是造成关中粮食生产能力不足、依赖东南漕运的自然条件因素。温度的降低,降水的减少,主要通过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期和土地的生产能力,来影响人类社会。而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各占多少比例,则难于确定。 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班固引用民歌“衣食京师,亿万之口”作为信而有征的史料,来证明郑白渠是京师衣食之源,并不十分确切。汉唐长安粮食供应,关中大约只能提供200万石左右,要依赖东南漕运三四百万石。而造成关中生产能力不足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多种:(1)长安纯消费人口的增加,的皇室及服务人口、京官京吏、京师驻军、参加选官和科举考试人员、商业和佛道等多种人口的增加。(2)关中农业生产力的不足,如为国家纳粮的耕地减少、关中水利田面积减少(如食封之家的增加、京官职分田公廨田赐田多在京城百里内外、佛道寺院的占有土地,以及建设占地的增加等)、关中为国家纳粮的农户减少等。(3)自然因素,则是前2-6世纪(汉武帝以后至北周),9-11世纪(唐德宗贞元至北宋前期),关中气候向冷干的转变。所以,民歌所说郑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说法并不确切。 参考文献: [1]王双怀.中国历史上的天府之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王永太.西汉建都关中与粮食供应[J].浙江学刊,1986(6). [3]王朝中.唐朝漕粮定量分析[J].中国史研究,1988(3). [4]蓝勇.从天地人综合角度看中华文明东移南迁的原因[J].学术研究,1995(6).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王朝中.唐代安史乱后漕运量骤降原因试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3). [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0]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1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徐松,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5]王社教.论唐都长安的人口数量[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增刊). [16]薛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7]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8]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9]马端临.文献通考[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0]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1]王双怀.历史地理论稿[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22]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3]李吉甫.元和郡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5]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85. [26]朱士光.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综合治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60~66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