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0章 借赵国兵 (第1/1页)
赵国身处南方之地,全国多为丘陵山地,领土面积远不如大齐,位于大陆东南偏安一隅。 但东南沿海天然良港不少,使得赵国商业发达,船舶业同样发展迅速,与东海各国常有贸易往来,作为大陆贸易的最前沿,给其他三国输送海外的商品。 赵国主要税源便是商业税,因此受制于地形,农业之发展落后,常常要从西边周国购买粮食,倘若遇到个天灾,又或是与邻国发生战争,粮食供给常常受制于人。 但较为发达的工商业,使得赵国可以用利益捆绑邻国,友好发展。 而充当齐国与赵国之间的“使者”,便是身处大齐南方的越王李瓒。 这一次,李瓒要与赵国达成的交易,堪称史无前例。 铭山八郡换取赵国五万精兵越境,抵御流寇进犯。 赵国号称拥有五十万大军,但真正能够上阵打仗的兵力,只有二十余万。 其中有将近十万兵力,部署在与周国的边境上。毕竟周赵两国关系时好时坏,发生摩擦也是时有发生。 而最为精锐的禁军主力,八万兵马部署在京城。 其余各地的防御,皆由地方官兵或是藩王亲兵组成。 而在赵国与齐军边境上,有赵国军队五万人。 由于赵国与齐国关系尚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很小。 正确来说,应该是赵国与李瓒的关系不错,双方有利益绑定,却没有世仇或冲突。 此番交易,赵国朝廷一收到李瓒的亲笔信,朝中大臣无一反对。 毕竟这铭山八郡对于赵国而言,战略位置之重要,远超其他地方。 倘若让赵国拿下铭山八郡,到时候要面临威胁的,就是齐国的南部。 五万大军,换取如此重要的战略地带,怎么算也是值得的。 赵国皇帝立即调遣兵马,同时增派五万大军,即可北上,增援齐国越王李瓒。 加上赵国这五万兵马,李瓒便拥有了与起义军同等的兵力。 虽然赵国军队多年未经历大规模战事,但毕竟这五万兵马是精锐主力,与农民军相比自然占据上风。 五万赵国兵马,浩浩荡荡地北上,前往齐国禹州。 在此之前,铭山八郡,仍是由越王李瓒所控制。 这一场交易中,李瓒提出的要求是,等到赵国军帮助他击退流寇,才愿意将铭山所有领土想让。 等到赵国军队进入铭山时,李瓒的部队会与其共同防卫此八城,这是防止李瓒反悔,赵国提出的要求。 如今在齐国边境的重要地带,却驻扎着两国的军队。 李瓒密谋赵国之事,只与自己的心腹提起,其余谋臣并未得知。 但等到赵国进入铭山八郡,向着禹州而来时,秘密再也守不住。 赵国军并未打着旗号,只是以援军身份抵达。 赵国的回信,送到了安州府内。 “作为关系最为坚固的盟友,大赵兵马愿增援越王军……” 当第一个赵国士兵踏入禹州,消息已经不胫而走,迅速传回了凌阳城。 “禀报陛下,赵国军队进入我大齐铭山八郡,越王军并未阻拦。” “赵国?” 李衡一直身处北方,对这个南边邻国没有太多的了解。 但从这些日子的奏章知晓,齐军并未与赵国有什么冲突。 因为整个齐国南部,几乎都是由藩王守备。 这一条赵国入境的消息,还是朝廷安插在禹州的细作传回来的。 之所以如此肯定是赵国军队,是从其身着的黑红锁得知。 李衡心中,掠过一丝不安。 难道李瓒是求援赵国,向利用赵军击退黄巢的农民军? 如果让赵国插足进来,整个占据将变得复杂起来。 他还是低估了李瓒的野心,同时也高估了他的尊严。 事不宜迟,李衡立即调遣兵马,立即发兵拿下,随时入主禹州,对李瓒以及赵国施加压力。 目前整个江州三州仍是风平浪静,但如果确定赵国军进入齐国境内,矛盾也将立即爆发。 再多番的情报确认下,李衡已经得知,赵国军队确实已经进入了禹州,甚至是安州。 那么问题就来了,李瓒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条件,才让赵国答应出兵…… 李瓒手中还剩下什么? 答案跃然纸上。 李衡愈发不安,棋盘里突然多出一颗突兀的棋子,使得整个局面变得混乱不堪。 他立即派出使者,前往安州府。 七日之后。 安州府内。 李瓒正与部下亲信,一同接见着来自凌阳的使者。 来者不善。 “越王何故任由赵军进犯,而不作阻挡?” 皇上派来的使者质问道。 面对朝廷使者的逼问,李瓒淡然自若道:“我大齐兵马镇守铭山,未曾发现有赵国军队踪影,或许是我军刚征召的数万新兵,而并非赵军。” 他的狡辩如此无力,使者并不会相信。 毕竟一支精锐军队凭空出现,又怎么可能是新兵。 “越王疏忽,我军斥候已经探明,赵国军队确实进入了禹州。皇上有命,迅速驱逐赵国军队,朝廷大军可以南下支援越王,抵挡流寇西进,收复江州。” 使者带着皇帝手谕,向着越王麾下众人宣读。 所有人都下跪听诏,但无一人认真理会。 “臣知罪,即刻便派大军守备南境,绝不会让任何敌军进入大齐。”越王毕恭毕敬道。 在使者面前,他还不敢流露出反意。 目前整个局势,对于李瓒而言极为不利,倘若让朝廷军队有借口南下,必然会对他的领地造成威胁。 “皇上有命,应固守禹州,不可丢失半寸领土,否则我大齐京城禁军,将代替各路兵马,收复失地。” 皇帝的命令中,带着几分威胁。 “微臣领命。” 所有人俯身,接过圣旨。 驱逐赵国军队是不可能的,李瓒目前指望着这些兵力,帮助他讲流寇势力挡在禹州外。 就这几日的战况来看,情况显然有所好转。 李瓒阳奉阴违,送走使者后,颇为不屑道:“皇帝想看着本王被流寇消灭,见死不救,那本王也不愿坐以待毙,安州禹州是本王多年领地,与赵国的交易只是你情我愿,何罪之有。” 藩王大军与流寇在禹州激战时,青州的朝廷军,却不知在做什么,没有半点动静。 “皇帝有意让本王死,本王只能求援赵国,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