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74、荆州时局 (第1/2页)
骑砍三国之御寇正文卷74、荆州时局周瑜的第二个顾虑,便是就算能解决掉蔡、蒯这边地方豪强的阻力,但刘表的心意到底如何,犹是未知数也。 刘表固然是与王政结为盟友,但那不过是之前为了对付袁术,或者说是贪图豫州的缘故罢了,正所谓因利而聚,利尽而散,如今袁术已然败亡,豫州也到手了,在此人的眼里,到底如何看待王政和扬州,谁也不知。 莫要忘记了,刘表可是大汉的宗室,而王政,不管如今表面上的身份如何光鲜,但究其本质,终究不过是一个黄巾贼寇罢了。 尤其王政现在的势力已经从徐州发展到了扬州,与荆州更是成为了邻国,在刘表看来,其陷入粮食危机或许正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如果此时助其解了燃眉之急,使者徐州军在江东迅速站稳了脚跟,下一步会不会就是对他的荆州用兵了? 若是果真如此,岂不成了养虎为患,他刘表自食恶果? 周瑜自问若他是刘表的谋臣,必会看出此节,对其中利弊大作分析,让刘表三思而行,谨慎处理,至于这样的人在人才济济的荆州也必定是不缺的, 总而言之,不论于公于私,周瑜都没有发现荆州有借粮扬州的道理,而从利益角度考量,更有可能导致刘表自讨苦吃,鲁肃要想将之说动,顺利完成任务的难度着实不小。 听到周瑜闻讯,鲁肃笑了笑,突然说道: 周瑜讶然问道: 鲁肃仰首望天,喟然曼声: 接着双目精芒一闪,凝视周瑜,一字一顿地道: 周瑜闻言一怔,下一刻嘴角逸出一丝笑意,微微颔首:「子敬兄所言甚是,当浮一大白,只不过...「 顿了顿,话锋陡转, 说到这里,周瑜侧目鲁肃,正色说道: 听到这话,鲁肃默然了片刻,沉声道: 八字罢了,要说良策,这便是我的良策!」 马蹄声声之中,使者团已进了内城,不久之后来到了刘表的府邸门前。 借粮是公事,按道理自然该去州牧办公的监察院,但从周瑜提醒之后知道此行阻力重重,暂时没有解决的办法之下,鲁肃便想着绕过他们,直接去面见刘表,既然小鬼难缠,那便直接找阎王便是。 这也正是使者团从进入荆州境内便乔装微服,没有大张旗鼓地打出扬州官方旗号的原因,正是为了避人耳目! ...... 刘表的府邸后苑,此时正有朗朗话语从一处亭阁内不断传出,混入了和风细雨之中。 荆楚之地,人情好扰,民性悍勇,加上四周因战乱而骇震,贼众又互相煽动生事,本是甚为尚武,但自刘表为州牧以来,重文尊儒,广立官学,在令得境内恢复端靖的同时,风气亦为之一变,尤其近年时局愈发混乱,诸侯争斗不休,士子们心郁难耐,既恨乱臣不良,又怜国祚不幸,时不时便要约上亲朋嘉宾,闻香饮酒,暗贬时政,兴浓至兴尽归,大有昔日战国齐国的清流风仪。 一个青年文士慷慨说道: 评诗者姓韩名嵩,字德高,乃豫州义阳人,少好学,贫不改志。因见天下将大乱,遂与好友数人隐居郦西山中。后事刘表为别驾,转从事中郎。 另一个文士接口说道,此人明叫伊籍,为刘表帐下主簿,他说的乃是年初时徐州军攻北海国,吴胜身先士卒,先登破城,随后将孔融一刀枭首。 伊籍素以雍容风议著称,如这般口出不逊实属少见,由此便能看出其对吴胜如何厌憎了。 听到这话,主位上的刘表眉头微微一皱,淡淡地道: 一旁的蔡瑁指了指伊籍笑道: 话音落,自有美婢持壶上前,众人举杯饮毕,刘表转目另一中年人, 中年人正是襄阳名士,本地世家庞氏的家主庞德公,闻言连忙拱手回道: 刘表似笑非笑地看了庞德公一眼,点了点头: 庞德公一本正经地道: 即便猜到对方的这番陈词虽是慷慨,却未必有多少真心,刘表还是颇为享用,面上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