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部 煮海 第十七章 穿越指南 (第1/2页)
如今吕大官人已经渐渐脱离一线工人队伍,羽扇纶巾,开启人生第二季了。这些少年算是他的第一批亲传弟子,其他方面可以含糊,“忠诚、信任、崇拜”这些美德一定要给少年们牢牢灌输进去。 为此,吕祖安也算豁出去了,训练那就亲自一手抓。每日早晚急行军,而且负重。攀爬、匍匐、列队、对练,新花样层出不穷,整的一干少年哇哇乱叫,却又乐此不疲。 当然,饮食上也是重点关照,基本就是按照后世牲口配饲料一样注意营养搭配,而完全忽视了口味改良。 大家都知道训练营的伙食难吃,但吃过都有精神,经饿还涨力气。后来甚至越传越离谱,说成是桃花岛秘方,吃了可以返老还童,枯树生芽。 就不乏好事者采用各种手段收买那些厨师、帮工们,想从厨房中零星搞点军训食物。虽然吃着实肠胃难受,依然要装出一脸幸福陶醉模样,令人恶心不已。 其实在关于穿越后的“金手指”展开方面,吕祖安和欧阳晚晴还是达成一些共识的: 那就是科技金手指其实不足为凭,或许你能尝到一招鲜的甜头,但是想要始终领先这个朝代,就不能光是依赖所谓技术金手指。 宋朝人的技术先进程度有时是非常惊人的,这从“四大发明”包揽其三就能看出。若不是后来的满蒙入侵,和理学的自我阉割,有宋之文明发展进度绝对超越前世的西方科技体系。 至于宋朝的弱点、麻烦也不少,有一些是先天不足,有一些是无可奈何,再有一些就是作死。 如果燕云在手,那么定都汴梁就完全没有问题。大流量的国家运输系统,四周险隘在握,加上宋朝军备的强大,安全是能保证的。但问题是燕云不在大宋的掌握中,那么定都四战之地的汴梁还是否合适?或许,更西面一些的钧州都比开封的地理防务更好些。 迁都洛阳或许也不错,但结果就是航运能力不足,反过来会限制经济、科技的充分发展。事实上,五代以后,长安、洛阳就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统帅天下的重任。 而汴梁最合适的定位就是与大名、濮阳一起成为对抗北方辽国的大本营,朝歌、河间、定州、陵州、沧州、等地为梯次防务。河北虽然千里平原无险可守,但总还是有足够战略深度的。加上广挖河塘,密布树林,广建坚城,辽国也未必那么容易打到黄河来。 而对于西北方向,则要扼控长安、洛阳、太原、忻州一线,最起码潼关、汉中、灵寿要抓在手心里。基本来自西夏、云中的威胁就尽可挡住。 那么对于大宋来说,最好的都城在哪呢?吕祖安认为庐州就很好,当然位置可以建的更偏南一些。 西面是西大山,再往西就与六安靠相勾连,靠着大别山脉,天然险阻。东南面是巢湖,勾连长江水系,物资钱粮的调度得到保障。再把庐江抓在手中,同样是天然险阻。东面是滁州众山,再往东就是洪泽湖、高邮湖、运河一线,有什么问题吗? 至于当面的北方,自然是寿州、颍州、濠州一线,水系复杂的淮河流域,天然限制骑兵战场迂回的好地形。更靠北就是黄河天险,所以安全方面是没得说了。 而淮东、淮西平原也是天下粮仓,就算不足以自足。还有巢湖勾连长江、运河水运,甚至南北东西转运皆可依赖长江、运河、东海的大通道。地理上也更加处于帝国的中心地带,人物出众。做那种汉唐武功的帝国之都,或稍显文弱、内敛些。但做两宋这种文华帝国的都城,还是可行的。 此外,两宋的不幸还在于他周边国家不巧都处于强盛时期,辽国、西夏那个好相与的?即便新兴蛮族,也全是开挂的节奏。不说金国的“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蒙胡都一直打到多瑙河呢! 而两宋时期,正是新兴文明的幼年期。一些旧的生产关系被摧毁,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成型、完善。旧的科技、武备日渐松弛,新的火药研发尚未成熟。概而言之,两宋正处于文明化蝶的关键时期,结果被一些开挂的蛮族连续捅刀子,呜呼哀哉,这只能归结于运气太衰。 至于说两宋的自己作死,那也是数不胜数的。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君子,都是一代人杰。然后呢?一个搞计划经济,要强国富民;一搞资本主义,要富民强国。 两个主义中,其实随便哪一个坚持个数十年,都会有显著的成绩出来。结果却是两派反复折腾几十年,基本国策都摇摆不定,那还能有好事?到了徽宗那个败家子时候,帝国已经千疮百孔了,依然党争不断。这种王朝不亡国,宁有天理乎? 再就是两宋的“祖宗安置”之法。坦率说,这种制度在当时非常必要,行政、财务、军事、监察四套班子的体系运作,也并不比后世的小米逊色多少。唯一偏差的,就是矫枉过正。 五代十国的武人乱政结果是十分可怕的,直接导致生灵涂炭。甚至石敬瑭为了过过皇帝瘾,连燕云这种关乎国运的地方都能拱手送人。可以说,武人短视造成的危害远大于文官的腐败。 如果两宋在建设了四权运作、摒除武人干政的基础上,提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