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部 煮海 第十六章 教育的紧迫感 (第1/2页)
如是到了淳熙八年阳春二月,岚山村已略具模样,其实那时建房子很简单的。周围农民冬天都没事干,雇工一些,流民也不断涌入。只是盖房子,连带屋脊才两丈五尺高,还有水泥这种建筑大杀器的存在,有甚困难的? 甚至欧阳晚晴的工狗计划也颇有放大,加上水泥开工,如今月入已是两万贯规模了。买地、建村的钱在一连串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后,竟然没有对生产制造等环节带来影响,倒是把靠近周边的村落经济小小刺激了一把。 因为岚山基建需要,加上对南朝客商水泥的允诺。吕祖安好说歹说,总算请动欧阳大小姐把水泥试制出来了。话说这玩意粉尘这么大,欧阳真心不愿意搞。依着这个年代的糯米浆加石灰加童子屎尿的配方做出来混凝土,不是已经挺好用的嘛。 但是水泥结实、便宜、方便用啊!吕祖安万没想到阻力会在这儿。苦苦哀求,就差跪搓衣板这一大杀器助威了,欧阳才算勉为其难决定试一试。 果然,此物一出,就不再担心南朝货船的回程问题了。而且需求量越来越大,明显是被南朝用于军事营寨加固用途了。吕祖安其实很清楚,在这个时代,无论官府、民间,建房子可不是象他在岚山这么随意折腾的。 官府建的房子都有一定制式说法,一点规矩都乱不得,所以哪怕岚山水泥再好用也不行。 民间富户建房子希望的是留下百年基业,建筑材料上优选的依然是上等青砖、糯米、石灰、童子屎,几百年的信誉,可不是你岚山吹嘘几句就能铺开市场的。 至于穷困人家,那还是自己捣鼓泥巴垒起来更便宜,谁家用的起水泥啊? 此外,城墙也是有制度遵循,不能随意换材料的。至于说水泥筑路、架桥,那就脑残。谁会把白花花的银子丢路上呢? 因此,这和时代的水泥最大用途就是营寨加固。河堤抢修、临时建筑、以及码头筑堤了。方便、省事、牢固,才是最正确的水泥营销概念。 甚至吕祖安还特意画了几张草图,比如碗口大、一尺深的密集陷马坑。再比如四棱五角的巨大拒马墙。这些在平时都没法预先布置,因为你挖的陷马坑再多,几场雨就给你泡汤了。 现在只要一次做好,就能永久存在了。想想自家营寨周围布满这种陷马坑,什么样的骑兵都没法偷袭了,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将士们睡眠时的安全。 之前的营寨使用木桩打进地里,人家两匹马过来绳索一套,连根拔起,你这营寨就算白立了。如今先挖好大坑,填进水泥砂石,再把木桩立下去。嘿嘿,你倒是来拉呀,四匹马也要折在这儿! 至于一座城市的城墙高大广阔,指望运输巨大的石块做拒马墙,一般地方真修不起。现在就能了。随地把水泥活上沙石浇筑成型,干透之后往墙脚下一堆,再想架云梯攻城?呵呵,你先蹒跚爬到城墙边上再说吧。 码头更加需要水泥制作岸堤了,可以把码头更加突入到河中,水深达到了,货船的驳岸吨位也就增加了,自然运输的成本就能大幅下降。 岚山自己的码头就是完全采用了水泥建筑,水深码头大,海船、河船都能停靠。沿着狄水北岸的码头一块,渐渐聚集起物运车船,有了点集贸意思。 按照欧阳的规划,她管这叫批发市场,专用于大宗货物的集散意思,以示不与海曲原来的集市小生意争锋意思。现在的吕祖安,需要考虑的可不光是生意事情了。 其一,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岚山周边的市场已经在渐趋饱和。想要继续做大,就必须要早点开发出南朝和燕云、河洛一带的市场人脉。 其二,岚山村现在也不再是去年的流民营,而是一头富得连屁股都在流油的大肥猪了。这可不是好事情,窥视的势力太多了,需要增加保护力量。 其三,吕祖安既然来到这个时代了,也渐渐站稳脚跟了。那就肯定不想看到几十年后蒙胡蛮族的南下,对这个富饶民族的摧残故事再次发生了。特别使在他发现大明开国皇帝朱重八一家子“废穿”之后,心中就一直担忧将来谁来恢复华夏衣冠的问题。 最好的办法,难道不是学习老米的“先发制人”,提前终结蒙胡的崛起吗?想要做到这一点,且看如今世间群雄,却又舍我其谁?咱得先自个豪迈一会啊! 事实上,随着生活安定,事业有成,作为后来人吕祖安,其“天下”意识正在随着实力的增加而迅速膨胀,他也开始在意自己的“历史定位”问题了。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谁家阔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