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五十二章 连珠枪之疑 (第2/2页)
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拟献于军营,夜梦一人诃责日:上帝好生,汝如献此器使流布人间,汝子孙无噍类矣。乃惧而不献。说此事时,顾其侄秉瑛日:今尚在汝家乎可取来一观。其侄曰:在户部学习时,五弟之子窃以质钱,已莫可究话矣,其为实已亡失,或爱惜不出,盖不可知。然此器亦奇矣。”文中称戴铳为“鸟铳”。清史稿中有戴梓传,记其事时开始称其为“连珠火铳”,该书除照录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关此铳形制的记载外,还得出“法与西洋机关枪合”的结论。 从阅微草堂笔记的记载可知,戴铳早已失传,无实物可考。书中又有“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的描述,从字义上看,有点自动武器的味道,因此从清史稿的作者开始,直至后人,都据此得出戴铳是机枪的结论。 但一些细心的学者们在考察了枪械的发展史后,认为戴铳是机枪的结论是不符合逻辑的。 既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机枪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机械系统,它是枪械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产物,是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机枪要想达到扳一机而连续发射的目的,它起码应该具备几个技术前提:首先它应该是后装枪,即从枪膛尾部装填弹药而在十七世纪末期,戴梓制造连珠火铳时,中外军队装备的都是前装火绳枪或燧发枪,前装枪是无法实现连续装弹的。虽然那时也有后装枪的尝试,但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即怎样连接活动的枪尾部和枪管,使它既便于开关,又连结得牢固,这个问题当时是很难解决的。于是后装枪长期未试验成功,直到1840年,普鲁士的德莱赛才首先制造成功后装步枪。 其次它应该使用定装枪弹。十七世纪末期,火绳枪和燧发枪都是使用散装弹药,即先装填发射药,然后装填弹丸,再在火门处装填引火药,这样的弹药装填方式是无法实现连续射击的。在十六世纪后期欧洲曾出现过将发射药和弹头包在一起的纸壳弹,但那只是为了简化装填并比较准确地控制发射药量,装填时还须将纸筒撕破,将火药和弹丸分别装入枪膛。因此它还算不上是定装枪弹。真正的定装枪弹是1812年在法国出现的,他们将弹头、发射药和引火药当时称为底火用纸弹壳连在一起,从尾部装入枪膛。大大简化了装弹过程。1860年后,又出现了金属弹壳,进一步改善了弹壳的闭气性能,并提高了弹壳的强度,为枪弹的连续快速装填准备了条件。 最后,它应该是击发枪,否则无法引发定装枪弹。因为定装枪弹将底火置于弹壳之内。靠火绳和燧石是无法引发的。十七世纪末期,击发枪在中外都没有出现。一百年后,1799年英国化学家发明雷汞。1805年英国福西将军将雷汞用作枪弹的起爆药,并发明了击火法用于枪机,其方法是用一击锤打击雷汞,让它的火焰点燃药室里的发射药。1840年德莱赛发明的后装枪首先使用了击针装置。它具有一个针形的击针。装在滑动的枪机中,射击时,击针穿透装药的纸药筒,并以其撞击力点枪燃弹底部的底火。击针枪发明后,很快就淘汰了燧发枪,并为自动武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总而言之,只有具备这些技术前提后,机枪才有发明的可能。而这些技术都是十九世纪后才陆续出现的。要比戴梓制造连珠火铳的时代晚一百多年。况且机枪本身要具有一套自动装弹、击发、退壳、再装弹的机构,这些机件须经比较精密的加工。对金属加工技术的要求较高,这在戴梓的时代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将连珠火铳定为机枪是不符合枪械发展规律的。 那么戴铳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枪若光凭阅微草堂笔记的记载,难以得到答案。但现在林逸青手中的这支火枪,构造却与阅微草堂笔记的记载十分相似 这支枪全长约有150厘米。枪管长60厘米,口径约2厘米,枪机为燧石发火装置。在枪托上开有弹仓和发射药仓。弹仓从枪托尾部直通机轮处,内壁光滑,弹仓正好装填28发弹丸。在弹仓下方有一长方形发射药仓,上有盖可启闭,发射药仓也有一个孔通向机轮处,在枪膛尾部安有一可转动的机轮,机轮略呈圆锥形,可插入枪身的锥孔,配合紧密,无缝隙。机轮上有2个小圆槽,正好与弹仓出孔和发射药仓出孔相合,是贮弹丸和发射药所用。机轮左端较细的那一端有一四方螺母,上面装了一个扳手,机轮右端有一个细柄,上面有一个引火药槽,火门在一端正中,火门通过机轮内部与贮发射药槽相通。枪身锥孔内壁的后部有上下两孔,上为出弹孔,下为出药孔,枪身锥孔内壁的前部有一孔,即枪膛底孔,枪机采用撞击式燧石发火,机头上夹有燧石,机头前方有一打火镰。枪机中部有引火药仓,上置盖启闭,仓内也正好与机轮细柄上的引火药槽相合。 刚才阿布凯的射击已经让林逸青看清了这支枪的使用方法,在射击前,先打开枪托尾部的圆盖,依次装填28发圆铅弹,再打开发射药仓盖和引火药仓盖,装满发射药和引火药。将机轮上的小圆槽对准出弹孔和出药孔,将枪口略向下倾,使弹丸滚入弹槽,发射药和引火药分别填满药槽。左手向前扳动扳手,使机轮转动半周,弹丸先进入枪膛,再向前转,将发射药槽对准枪膛底孔,这时引火药槽亦向上待燃。扳起机头,与之相连的一铁钩即将其前方的火镰勾起,呈待发状。瞄准目标,扣动扳机,燧石击火,引燃火药,将弹丸出。再将扳手继续向后转动半周,使机轮恢复到装弹药的位置,如此反复,将28发弹丸依次射出。 阅微草堂笔记所记的戴铳与林逸青手中的这支枪相比,可以看出它们无论从外形到结构都十分相似。戴铳“形若琵琶”,即指枪托为琵琶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即指将弹药贮于枪托中,用机轮的转动来控制;“其机有二”,即指有扳机和机轮两个枪机;“相衔如牝牡”,牝牡原指雌性和雄性的动物,古书中也常指动物乃至人的生育部位,此句指机轮与枪身的结合像雌雄动物的结合,比喻得十分形象,时至后世,在机械制造行业中还常将“轴孔配合”俗称为“公母配合”;“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即指用扳手转动机轮,将弹药入膛;“第二机随之并动”,即在用左手扳动机轮后,随即用右手扳动机头和枪机,而不是转动机轮后,枪机就自动击发了。 而从现在的情况看,这种枪显然是为了达到连续射击的目的,因此被称为“连珠枪”,但从构造原理来看,它与机枪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不是自动武器,不能自动完成连续射击的过程,因此后世里把和此枪类似的戴铳称为“机枪的祖先”是错误的,根本就是一厢情愿的往自己祖宗脸上贴金。未完待续。。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