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九十九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6) (第2/2页)
世,战争形势总是迫人,很多时候出兵征战并不需要墨守陈规。 这一日,赵王李从荣就要率领三万禁军,离开洛阳,正式开赴楚地。 朝廷自然免不得大举声势,祭祀出征的仪式颇为浩大,当然礼仪也很繁琐。另外不得不说的是,围观的百姓出奇的多自李嗣源即位以来,王师出征没有不胜的,且都胜得干净利落,于是军威大显国威大振,百姓们的自尊心自信心随之大涨,自然也都仰首挺胸做人。 再加之朝廷行新政多年,百业有俱兴之兆,百姓从中得利,民心归顺自然在情理之中,又加之眼下朝廷整顿洛阳吏治已久,接二连三的贪官污吏落马,更是让百名们拍手称快,街头巷尾充满对朝廷的盛赞,百姓们对当朝的期许与拥护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所以此番朝廷大造声势南征,百姓们自然要来捧场。 闲话不叙。 李嗣源带着几位皇子公主,并及王公大臣,为李从荣送行。 李嗣源满面红光,这位即位之处面临一个烂摊子,连上元节的大宴都办不风光的帝王,短短几年便经历了脱贫致富的过程,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坐拥万里锦绣河山的中兴之主,自然容光焕发得很。 李嗣源对李从荣道:往年出征,皆由你兄长领军,平两川定契丹,无不凯旋。我李氏一门,人才济济,军国大事也不能全压在你兄长一人身上,你这回南征,定要尽心竭力戒骄戒躁,杨我大唐国威。也好让世人知晓,我李氏一门,个个都是当世英才 李从荣鲜衣亮甲,恭敬道:儿定不敢辱没父亲厚望 李嗣源点点头,很是满意,而后让李从璟上前来,与李从荣话别。 该说的昨日宫廷军议都已说过,李从璟也不赘言,得胜归来之时,为兄必出迎三十里 有兄长这话,我当时时惕厉自身,不敢有半分懈怠。李从荣拱手道。 其他人又上前来话别半响,倒是李从厚板着一张脸,老大不乐意,并未跟李从荣单独说什么话,其间他不是没看到李从荣的目光看过来,但他装作没看见。 大军远行。 众人相望。 身旁无人的时候,李嗣源叹道:希望这回他能挑得起这个担子。 李从璟在他身旁道:二弟担得起。 李嗣源看了李从璟一眼。 父子俩神色肃穆。 远行的队伍中,边镐回头望了洛阳城一眼。 这里,他来了半载,今日离去,他日再来时,也不知会不会物是人非。但这半年里,他自忖因为他的到来,这座雄伟洛阳城的面貌,的确改变了一些。 很快,边镐眼中闪过一抹复杂之色。 他走了,但有的人却要永远留在这里。 她一个人,困居一座城。 她一个人,独对一个国。 边镐呢喃道:但愿你受的苦不会太多,能早日得到解脱。 ...... 还是那座大宅院。 潞王李从珂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康义诚尚书左丞相刘谋俱都在座。屋里的人很少,显得很是冷清,许多原本在座的人,都已经不会再来坐下。这些人不仅包括宣徽使王纪实邢国公朱守殷,还有许多其他官员。 那些官员,原本不是同样贪赃枉法,便是依附在座五位大人物的。 而现在,那些官员只剩下两名。 贪赃枉法严重的,再也没有机会来,过错不大只是依附他们这些大人物的,不愿意再来。 屋中笼罩的不再是一片愁云,因为这屋子本身就像是一座黑暗深渊。 沉默持续了许久,连刘谋都找不到合适的话来说。所有人都沉着脸一言不发,那副凄然忧愁的模样,更胜如丧考妣。这样的气氛很是折磨人,任谁在这里待上哪怕一个呼吸的时间,都会感到格外不适,会生出逃离的想法。 终于,李从珂站起了起来,他神色略显轻松的看了康义诚与刘谋一眼,今日孤王之所以来,无外乎是不想不辞而别,我等既然曾有同谋之义,总该有始有终才是。今日孤王来了,便是要告诉诸位,往后,孤王不会再来了。 说罢,李从珂大步离去,脚步竟然颇有些庆幸的意味。 潞王殿下......刘谋上身直起,想要拦下李从珂,最终还是无奈作罢,低着头唉声叹气。 康义诚面如青山,冷冷道:一群狼心狗肺的东西,见着好处则蜂拥而至,眼看形势不对就作鸟兽散,实在让人不耻 刘谋默然良久,仰头长叹道:利来则聚,利尽则散,本就是实言。他扶着小案颤颤巍巍站起身,双目无神,也罢,形势如此,人能奈何某这一把老骨头,也该去求求陛下,让某告老还乡了。 说罢,步履蹒跚走出屋子,背影枯槁。 不久,那两名官员也告辞离去。 屋中就剩下康义诚一人,倍显凄凉。 如一条被人遗弃的野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