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九十四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1) (第2/2页)
整肃不法,廓清宇内,就无人能来坏殿下的事。顿了顿,他庄重严肃道:大唐的江山社稷,最终还是要靠殿下的。 李从荣听了这话,连连点头,表示很受用。 边镐琢磨半响,沉声道:时至今日,殿下势力已成,无论是朝中官员还是地方节使,都希望殿下能汇集众人之力,做出一番事情来。 李从荣不言不语。 边镐见壮,加重语气:那些官员,之所以都投到殿下这里来,眼下来看,无非是想保全自身罢了。若是殿下得了众人拥护,却不出力,仍由那些官员在吏治整顿中身陷囹囵,只怕人心会冷。到时殿下好不容易取得的今日之势,怕是就要崩塌了。 李从荣看向边镐,先生的意思是 边镐正色道:当此之时,殿下该出手了,汇聚众人之力,与秦王相争 李从荣道:抵制吏治整顿 边镐道:此时不为,更待何时 李从荣沉吟不语。 边镐道:事到临头,殿下莫不是怕了不敢与秦王正面交锋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殿下要争那个位子,就没有后退的余地 李从荣沉默半响,挥手叫来一名王府心腹,低声问他:各位官员的投名状,可都送来了 这名心腹名叫李重心,先前在宫门外与李从璟李从厚分别后,为李从荣鸣不平的也是他。 李重心俯身道:还差一小半。 边镐不明所以,何谓投名状 李从荣笑了笑,并不作答,李重心替他道:秦王势大,各位官员在吏治整顿之风下投靠殿下,颇有些迫不得已之意,必须要表明自身对殿下之忠心。否则日后一旦吏治整顿之事过了,他们重获安全,再有其他变故时,殿下要确保他们不会变卦,一直能为我所用。 边镐思虑片刻,即已意识到了所谓投名状到底是何物,殿下要那些官员,向殿下交上他们贪赃枉法的罪证 李从荣笑了笑,如果不然,孤王何必大老远跑去汴州一趟,还拼了命去挨宋王一刀孤王表示了诚意,他们也得有所表示才是。面对秦王这样的强敌,没点把柄在手里,孤王如何保证他们的忠心 听了这番话,边镐不禁怔了怔。 他不禁想到:李从荣这厮虽然资质差了些,但在帝王之家耳濡目染,岂能没点手段,还真不能小觑了他。 他又想到:亏的是李从荣资质差些,若是他像李从璟一样睿智,哪里还有我在他面前大施手段的余地 他再又想到:李从荣虽然资质差些,但性子却好,这样的人,最是适合辅佐不过。 边镐感到一阵庆幸。 李从荣已是接着道:再给他们三日时间,三日之后没有交上投名状的,再不准踏进赵王府的门他沉吟片刻,补充道:这几日,孤王就先声援他们一番,也好让他们看看孤王的决心。 李重心应诺而去。 到洛阳来半载有余,边镐第一次由衷道:殿下英明。 李从荣笑容略显得意,得先生此赞,孤王三生有幸。 边镐表示汗颜。 回到住处后,边镐忽然想起一件事。 李从荣要了几乎所有官员的投名状,却为何唯独没向他提投名状的事 他虽然没有罪证,但有家人 想到这,边镐悚然一惊。 李从荣该不会已经遣人去金陵接他的家人了 不过边镐很快就恢复正常。 因为青衣衙门早已安排好了一切。 次日,朝议时,大殿大乱。 赵王李从荣,公开指责以秦王李从璟为首的吏治整顿办,在惩办贪官污吏时,行事粗鲁,急功近利,大兴诛连,有杀良冒功之嫌并且上奏皇帝李嗣源,请求以大局为重,以社稷稳定为重,终止这场查办贪官污吏的行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堂上顿时乱成一团,许多官员纷纷出声,表示附议。 而宰相以李琪安重诲为首的官员,则群起反击,与对方展开激烈争论,最后骂成一团。 皇帝李嗣源大怒,当堂扔了满案奏章,拂袖而去。 当日,皇帝下令,加大惩办不法官吏之力度。 群情沸腾。 当日夜,赵王府差几人满为患。 三日后,一道令所有人猝不及防的急报传到洛阳。 杨吴马楚大战,杨吴大捷,马楚败绩。 此战之后,楚王失都,更失半壁河山 李嗣源急招诸王宰相紧急议事,通宵达旦。 翌日,朝堂传诏,以赵王李从荣为南面招讨制置使兼行营都统,领兵三万,南下驰援楚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