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九章 袁术来使 (第1/2页)
寿光城外的战事渐渐接近尾声,北海军士气正旺,而刘备麾下的兵马逐渐败下阵来,即便刘关张竭力厮杀也无济于事。 兵对兵,将对将,太史慈、赵云、胡庸在武将的对决中不落下风, 虽说跟随刘备一同断后的三百名亲卫都是军中精锐,可却也耐不住北海军潮水般的冲击。 亲卫尚且如此,夏侯博带来的兵卒就更加不堪了。 刘备麾下兵马断后而战,凭借的就是胸中的一股悍勇之气。 一开始,热血上涌的军卒们还能与北海军拼个旗鼓相当,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械盔甲、军卒训练上的差距便渐渐显露出来。 数量上,北海军占据优势,单兵实力上,北海军依旧遥遥领先,长此以往,刘备兵马溃败是早晚的事情。 好在这时候刘备麾下新卒都已经顺利入城,留在城外与北海军厮杀的老卒不过一千余人,大队大队的北海军卒围拢而来,这一千人马随时有可能瞬间败退,危急关头,夏侯博怒吼一声:“主公速退,这里有我!” 刘备还要多言,关羽、张飞便齐齐喝道:“大兄快快入城!迟则晚矣!” 胡庸一直死死缠住刘备,不让他有脱身的机会。 毫无疑问,只要捉了刘备,此役必胜。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看上去攻少守多的刘备竟然一直在胡庸的攻势中坚持了下来。 胡庸心急如焚,他明白,今日若不能取了刘备的性命,下一次再想有这样的机会可就难上加难了。 此时,听闻刘备欲行退却,胡庸哪里肯答应? “刘使君,我家主公在都昌等你很久了,你还是随我去见见他吧!” 胡庸难得没有口出狂言,他婉转地威胁起来。 刘备懒得理会,事到如今,断后的目的已经达到,大队兵马顺利入城,他也不想把自己葬送在这里。 骨子里,刘备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不可能作出损己利人的事情,今日,之所以故作凛然,留在城外为大军断后,一方面是为了收买人心,另一方面却也是为了保存实力。 当然了,刘备压根没想到关羽跟张飞竟然被太史慈、赵云缠住了,根本无暇护他的周全。 不过,振奋士气的场面话还是要说的,不然这等于浪费了之前的一番努力。 “休要多言,今日我刘玄德誓与诸位同进退!” “主公!” “大兄!” 夏侯博、关羽、张飞很是急躁,他们都使出搏命的招数逼退了对手,然后在电光火石间冲到刘备身边。 “大兄,走!” 夏侯博招架住胡庸,关羽抵住赵云、太史慈,而张飞扯起刘备的缰绳便往城门而去。 “三弟,你欲陷我于不义呀!”刘备心中松了一口气,不过嘴里还是喋喋不休。 “兄长迂腐,你留在这里才是陷我们于不义!”张飞毫不客气地反驳起来。 “哒哒哒”,马蹄踏在泥土上,溅起大片灰尘。 没多久,刘备便顺利进入城中,稍稍等了片刻,关羽也成功回返。 “云长,侯博呢?” 关羽叹了口气,满脸的抑郁,“关上城门吧,夏侯博折了!” “啊!”刘备痛呼出声。 张飞目眦欲裂,大有冲出去与北海军拼个你死我活的迹象,好在关羽很是冷静,他吩咐道:“还愣着干什么?快快关城门!” “可城外还有很多人没有回来” 关羽勃然大怒:“再嗦下去,北海军就进城了!” 军卒见关羽状似疯狂,不敢嗦,急忙依言关门。 “吱嘎嘎”,沉重的城门刚刚合上,北海军便到了城下。 “射箭,快射箭!”城头的军将急忙指挥弓手抛射箭矢。 稀疏的箭矢对于盔甲坚利的北海军卒来说宛若挠痒痒一般,不过,太史慈却并不打算强攻寿光城,他明白此行的目地,以最小的代价赶走刘备,这就是胜利,当然了,如果能够手刃刘备以绝后患的话,自然就更好了。 “都尉,为什么不攻城?”胡庸对溜走的刘备耿耿于怀。 “今日,军卒已经过于疲惫了,不可再战” “可我听说袁绍麾下大将淳于琼正在赶来的路上,如果我们不能在袁军抵达之前攻破寿光城,日后再想破城的话,可就难上加难了” 太史慈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好整以暇地分析道:“不妨事,我听说淳于琼狂妄自大,如果他抵达寿光城,肯定会跟刘备生出间歇,那时便是我等可趁之机!” “喔?都尉何出此言?” “袁军抵达之前,刘备在城中一言九鼎,可若是来了淳于琼,谁为主,谁为次?” 胡庸不是傻子,太史慈这么一提点他便反应过来了。 淳于琼虽然只是袁绍麾下一名部将,可身后有袁绍做靠山,他不会把刘备放在眼里,而对于刘备来说,淳于琼的援军是一把双刃剑。 几个月之前,就是袁绍与曹cao合力将刘备赶出了平原郡,那时候,东莱军还是友军,可几个月之后,敌友逆转,曾经的敌人变成了朋友,而曾经的朋友变成了敌人。 友军变敌人倒是可以接受,可敌人变友人,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道坎儿。 谁都有亲朋好友,刘备丧失平原郡之役,折损了数千精兵,其中,有不少人的亲人故交还活的好好的,他们不去向袁绍寻仇也就罢了,这时候再让他们与袁军和睦一家亲显然有些强人所难,可如果拒绝淳于琼的善意,天下人只会认为刘备过于小气,不识抬举。 大军回返之后,寿光城戒备森严。 北海军的勇猛之处,众人深有体会,如果可以选择,他们谁也不想再与其厮杀。 城下,北海军踌躇一番之后,并没有趁势攻城,这让守军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胡庸征得太史慈的意见之后,朗声呼喝:“城头的守军听好了,我家主公有言在先,只要刘使君能够去一次都昌城,主公必定会还他一个清白!” 不明真相的军卒听罢之后都在窃窃私语,李贤可是北海之主,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应该不至于作出食言而肥的事情。 强悍的北海军给刘家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潜意识里他们开始抗拒与其为敌。 只有刘备明白,这一切都是李贤的幌子。 孔融压根就不是刘备杀的,他为什么要前往都昌城自投罗网? 再者,李贤才是孔融死去之后最大的受益者,按理说,他才是最大的嫌疑对象,可为什么天下人压根就不怀疑李贤,反而对刘备杀人的观点深信不疑? 有时候,刘备也觉得自己很憋屈,为什么倒霉的总是他,辗转流离了十多年,好不容易在平原郡有了立足之地,谁曾想,麾下兵马不过万的他竟然被曹cao、袁绍视作眼中钉,两位枭雄联手将其赶出了平原郡,后来,若不是李贤击退曹军,救下了刘备,说不定刘备便要丧命在夏侯渊手中。 也幸亏李贤鞭长莫及,无法在乐安国久留,于是刘备便得了个便宜,在乐安国休养生息。 本以为一切不好的都已经过去,谁曾想,去了一趟都昌,刘备竟然惹了一身sao,传言认为他与孔融之死干系甚大。 如果眼泪可以洗刷冤屈,刘备早已经水淹七军。 多少年来,无论刘备如何落魄,他都有一种不变的信仰,他认为自己名声绝佳,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从头再来。 然而,眼下刘备引以为傲的美名竟然被李贤毁掉了,这让刘备如何不恨? 军马没了,只要花费力气,总归可以招揽到,军将没了,只要声名不损,依旧会有人前来投靠,可如果成了杀死孔融的凶手,往后谁还会投奔刘备? 李贤此举,对于刘备来说无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