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739.第739章 满意 (第1/2页)
c_t;韩遂投奔冀州之后,马超数万大军投鼠忌器,始终待在河西,不敢越雷池一步。.访问:.。 李贤虽然在陈留城下吃了败仗,可是,水淹三军,非战之罪,青州军战力之强有目共睹。 一个韩遂,不值得冒险。 已经占据河西之地的马超不想盲目开战,如果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自然皆大欢喜,就算非战不可,马超也想等到粮秣宽裕的时候。 河西穷弊,大军占据晋阳之后,非但不能满足日常所需,反而消耗巨大,这时候一旦开战,必须速战速决。 然而,马超麾下多是骑军,他们擅长平原作战,攻城拔寨,并非他们所长。 于是,马超派出信使前往冀州军营,试图说服田楷‘交’出韩遂。 田楷自然不允,马超又急又怒,他召集部将,商议对策,“田楷、韩遂合兵一处,有兵马三万,他们粮秣充足,军械宽裕,又有城寨之便,马铁、马休,你们觉得是战还是和?” 马铁脾气火爆,恶狠狠地叫骂起来:“拼他娘的,韩遂老儿已经是丧家之犬,不足为惧,田楷此獠又是北地降将,麾下俱是新卒,这时候再不分个胜负,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马超微微意动,又道:“马休,你意下如何?” 马休‘性’格稳重,他提出了不同意见:“大兄,韩遂虽然是咱们的手下败将,可是,他麾下的兵马俱是百战‘精’锐,真要是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韩遂这两万兵马绝不让小觑”。 马超皱起眉头,“田楷呢?我听说田楷麾下俱是新卒,尚未有过耀眼的战绩,这一次,如果不能抓住机会,只怕下一此再想击溃万余青州军要难上加难了”。 “大兄,田楷绝非寻常将领,否则的话,李贤也不会将冀州‘交’给他,名义上,田楷麾下俱是新卒,未有战绩,可是,谁能辨别真假?” 马超很是犹豫,机会难得,再拖下去,一旦青州军来了援军,到时候再想诛杀韩遂可就难了reads;。 然而,跨境进入冀州,意味着马超要与青州军分个胜负…… 抉择太难了。 马超难以下面则,韩遂同样彻夜难眠,与他们相比,远在下邳的李贤,他日子过的逐渐滋润起来。 从一介盐丁成长到今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李贤击败了无数的敌人。 如今,新皇继位已满两年,朝中大臣虽然对独揽大权的李贤有诸多不满,可是,他们却敢怒不敢言。 过去的日子里,青州军节节胜利,李贤治下之地从青州、徐州,扩张到冀州、荆州、兖州,这等辉煌的战绩,即便陈留大败也瑕不掩瑜。 军事上的胜利只能说明李贤是一个将帅之才,可是,琅琊地震、冀州蝗灾、兖州水患却让人意识到李贤的治国之才。 短短两年,徐、兖、冀三州之地遭遇天灾**,灾民数十万,可是,在李贤的运筹帷幄下,愣是没有百姓流离失所,这在以往的日子里是几乎不敢想象的事情。[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 当然,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是公开选才。 出身寒‘门’的李贤用公开选才的方式同时拉拢了郡望与寒‘门’,博得一片好评。 地方上,新晋士子填补了官员不足的空白,声望上,李贤唯才是举的行为广为人知。 毫不客气地说,放眼天下,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能与李贤相提并论的人。 然而,李贤满足了吗? 李贤并没有满足,巡察冀州的陈允已经归返,他带来了万民书,冀州百姓感恩戴德,认为李贤是灭蝗星君…… 冀州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可是,兖州的灾情尚未结束。 在李贤的钦点下,徐干负责兖州的民事,受灾的百姓以工代赈,修建堤坝,疏浚河水。 只是,赈灾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重新改道的黄河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绝非三五日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李贤决定往兖州一行,顺便见见韩遂…… 五日之后,李贤抵达山阳郡。 徐干闻讯赶来。 李贤没有寒暄的意思,直入主题,道:“伟长,你在兖州已经有些日子了,灾情如何?” 徐干吁了口气,道:“陈留城外一场大水,兖州有二十万百姓受灾,幸而粮秣运送及时,官府救助得力,如今,已有近半百姓陆续返乡”。 李贤微微颌首,在来的路上,他看到数千顶帐篷,灾民们居住其中,不过,有的地方已经空置出来,百姓们正在掩埋垃圾。 “山阳郡地势较高,这里几乎没遭到水患,河水改道之后,不少灾民甚至不愿意回去” “喔?这是为何?” “陈留依旧在曹‘cao’手中,百姓们不想卷入战火,留在山阳郡,有使君的庇护,他们可以安心劳作” 李贤听罢又喜又忧,喜的是百姓愿意投奔他,这说明他取得了民心,可是,小小的山阳郡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口,如果外地的百姓也留在这里,势必会与本地百姓引发冲突,这是李贤不想看到的事情。 走出帐外,李贤随意走到一片营帐之前。 这里住着一个六口之家,男丁们都已经去劳作了,剩下来的是‘妇’孺还有老人。 黑压压的一群甲士令人胆颤心惊,行在前头的李贤看上去便非富即贵。 来的是谁? 帐内的老者颤颤巍巍地迎上前来,道:“寒舍简陋,恐污了贵人的衣物,老朽杨木,不知贵人有何吩咐?” 李贤尚未开口,徐干已经解释道:“长者,这就是你一直念叨的大将军!” 杨木瞋目结舌,“李贤李大将军吗?” 李贤微微一笑,道:“正是区区在下”。 杨木急急窜入帐内,片刻之后,只听得帐内一阵呼唤,接着,去而复还的老人带着两个‘妇’人一个小孩出现在帐外。 李贤还没反应过来,杨木已经带着家人“噗通”跪倒在地,“多谢大将军救命之恩,我等俱是陈留百姓,若非大将军赈灾及时,我这一脉只怕要绝后了,活命之恩大齿难忘,杨康,这是我们杨家的恩公,你要记住了”。 七岁大小的男孩重重颌首,道:“阿爷,我记得了,大将军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