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选择二 (第3/4页)
斧子银斧子的故事一样,绝大多数的人,恐怕在有人给出银斧子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的承认那是自己的东西,从而放弃自己最初的那把铁斧了…… 到底,很多人贫穷的时候之所以坚持,只是单纯的因为想要出一口气,只是单纯的因为别无选择而已,所以当他们富有了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下意识的抛弃自己最初的理想,下意识的抛弃自己最初的念头,下意识的对生活做出妥协,并且下意识的在内心之中安慰自己,自己这样的做法,其实是非常明智的…… 然而,孙悟空却不同! 无论菩提老祖如何诉种种的神通,他却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可得长生否?” 不管万千法术,万千法门,别的不问,只求一个长生! 这就是孙悟空的执着! 这就是他的执念! 穿越了千山万水,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哪怕是面对无数的选择! 他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智慧,大勇气,大毅力! 至于之后被很多人所称道的所谓三更天走后门事件,其实到底也不过只是聪明而已,相比起他的大智慧来,这样的聪明其实不值一提……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老祖的暗示。本身就是可以用各种方法去解释的。无论是三更天去。还是三天以后去,又或者是三个时辰之后再去,老祖其实都会接受孙悟空的解释,并且将长生不老和七十二变传授给这只猴子…… 因为,考验本身在之前就已经结束了,暗示本身就意味着老祖其实已经认可了这只猴子的智慧和能力,无论猴子怎么样去理解暗示,只要猴子能够出现在老祖面前。老祖最终其实都会传授猴子法术…… 换而言之,对于老祖来,猴子之所以能够获得传承,并不是因为他破解了自己的暗示,而是因为他对于长生的执着,因为猴子有足够的执着和天赋,所以老祖才会给于暗示,这里面才是真正的因果关系…… 就像是公司的老板暗示自己的应聘的女秘书一样,对于老板来,女秘书不管什么时候想通了来“上班”。他都是不会拒绝的,因为从他发出暗示的时候开始。其实他就已经认可了对方的外貌和身材,对方不来他也没有损失了,来了他也不会拒绝,到底无非就是一种交易而已…… —————————————————————————————————————————————————————————————————————————————————————————————————————————————————————— 屠龙幻境。 猴子的坚持,在很多人看起来,都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有些愚蠢的…… 然而,恰恰是这样的坚持,最终也成就了猴子赫赫威名…… 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传奇…… 就像是那个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样……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其实王宇在很的时候就听过,课本上也都会有…… 但是,每次去读这个故事,王宇的感觉却是每一次都有所不同…… 在第一次看这个故事的时候,王宇只觉得愚公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为了能够搬开阻挡在自己门前的大山,甚至这样的诚意还感动了天神,让他最终愿望成真了,至于所谓的智叟,在这个故事之中,就是地地道道的反派角色了,一肚子的酸水,却又不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 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就道尽了愚公最真实的想法! 然而,当王宇长大了一些,再开始回过头看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时候,却又产生了一种截然相反的想法,他开始觉得愚公确确实实是一个蠢货,一家子人本身没有多少个,与其考虑挖山,倒不如考虑换一个地方居住,岂不是能够轻松很多么?居住在生活不便的深山老林之中,门前又有大山堵路,这样的生活环境本身就恶劣,与其如此,倒不如老老实实的换一个地方去住,岂不是更好的一种选择么?如果没有故事之中天神的存在,愚公的一家真的能够实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么?真的会有女子愿意接受这样的夫家,愿意接受自己的子女一生下来就要一年到头不停的挖山,直到老死么?
如果愚公真的贯彻这样的想法和理念,恐怕不出几代人,就要断子绝孙了…… 起来,对于绝大多数的成年人来,恐怕或多或少的对于愚公移山的故事,都会有则要的想法,既然原本的生活环境就很差,为什么就不愿意去换一个新的生活环境生活呢?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生活在原来的地方呢?从这个角度来,愚公愚公确确实实是人如其名的愚蠢…… 毕竟,现实并不是所谓的童话,所以在现实之中,很多的事情,往往最终都只能够以妥协来收场…… 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观念,其实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天神这种东西,本质上来,只是虚幻的存在而已,现实之中,是没有人能够帮愚公掰开面前的两座大山的,单纯凭借自己的努力,无疑是一件杯水车薪的事情…… 不过,就在之前的图书馆,王宇又一次读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但是这一次,他的感觉却又和前两次有所不同了! 因为,他又一次突然觉得。愚公的做法或许是对的! 尽管他的做法看起来。有些愚蠢。但是有些时候,这个世界上,也总是确确实实的需要这样的蠢货! 有一句话叫做,路不平,有人踩…… 对于愚公来,如果山不平,自己自然也是要去铲掉的…… 如果因为面前的高山,就要被迫选择换一个地方去居住的话。那么接下来如果又有高山,岂不是又要换地方? 习惯了一次退让,往往就会次次退让,习惯了一次妥协,往往就会此次妥协…… 而如果当一个人真正到了退无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