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针锋相对 (第2/2页)
你们瞎cao心什么,本大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既然抛出《工具论》,岂会没有后手?”说到这秦朝心中也是很感慨。 用《工具论》方式治学是王道。 可是这样的王道却不是容易的道路,前世的科学发展,有时证明一个道理很容易。有时却要花费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儒家的核心仁义道德这是最容易证明的,可是斯宾诺莎写《伦理学》用了十多年功夫,从1662年写到1675年才成功,而这部《伦理学》才讲了很简单的五个部分内容。 斯宾诺莎用十多年的时间写成的,韩绛等人用几十天便想成功,自然是蹩出心病,甚至认为做不到,一个定理,像1 1=2证明很难。可是凭直觉觉得他是不是正确的却很容易,因此这个时代不重证明逻辑,只重经验和直觉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后手?” 君月如怪异看了秦朝一眼,其余众女也是半信半疑的。她们和秦朝相处来,秦大公子向来都是自信满满,如果再穿一身素衣纶巾,摇着把羽扇,便是三国中十足的诸葛亮形象了。 可是是真的自信,还是装的,谁知道? “倘若他们逼你用《工具论》治学?”君月如沉声。 秦朝目光在君月如美丽身段上扫了一眼:“要不。我们打个赌,如果我能够拿出一本以《工具论》方法写……” “没兴趣。”君月如与秦朝相处久了,自然知道接下来这下流胚子没什么好话,她虽然不信韩绛、孙固等人费力都做不到的事。秦朝短短时间便能做到,可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毕竟秦朝不能以常理看。 “君仙子何必忙着拒绝,兴许秦公子不是和你打赌让你做他媳妇。”怜妙玉笑道,眼睛看着秦朝。“秦公子,能不能透露一下?” “附耳过来……”秦朝招了招手。这时旁边阿朱、阿碧脸蛋儿刷的红了。 “附耳过去,然后偷亲人家是不是?”怜妙玉啐了秦朝一口,“你以为我像那两个小妮子一样会上当?” 阿朱、阿碧更脑袋低得都垂到胸里去了。 秦朝笑了笑,看着远方的山景。 “我正要抛出欧几里德完全用《工具论》方法写就的《几何原本》,你们若发难……”秦朝巴不得他们以此发难。
***** 秦仙傲韩府吊孝。 韩家人当着秦仙傲的面说出韩相公死因的真相,这真相居然是《工具论》无法用来治学,韩绛因此而心力交瘁,呕血而亡,至于《辩jianian雄》一书居然是韩绛之孙韩净才所写,这一次吊孝,韩净才说出真相后,当场质问秦仙傲,却得到秦仙傲更加狂傲的回答。 这件事在有心人的cao作下,一经传开,便如插了翅膀一样,引起了整个大宋从上到下,即便是一个乞丐,流浪汉也张耳关心的程度,因此风一般传了开来。 “秦仙傲设了一个套。” “这个套把韩老相公给套住了,并且活活气死了。” “那《工具论》所宣扬的治学理念,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谁认真谁倒霉。” “不会吧?” “岂止不会,不仅韩老相公,韩相公的门生故吏,孙知府及他门下弟子一个个都被套牢了。” “难怪,难怪司马相公、王相公的信,用《工具论》分析会有如此多的漏洞,如今看来并非司马相公和王相公不对,而是秦仙傲设了套,用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标准来要求司马相公和王相公。” “是啊,那篇文章一出,我当时就懵了,司马相公和王相公那可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岂能写的文章如此不堪?他们的文章都如此不堪,那圣贤书岂不是在放那个……” “现在看来是我们大家都上当了,亏我还那么信任酒色公子。” “据说韩府因此对秦仙傲咬牙切齿,反讽着让秦仙傲拿出以《工具论》方式治学的学术成果。” “这秦仙傲不是倒霉了么?” “自然,那么多高手都拿不出,韩相公甚至为此而死,秦仙傲又不是真的神仙,不过秦公子才学还是有的。” “那倒是。” …… 《工具论》是个无法实现的标准。听到这事,一个个尤其是相信,崇拜,跟着秦仙傲走的人都有一种被颠覆了,上了秦仙傲大当的感觉。 上了当。 这一年多来一次次为支持秦仙傲的观点与朋友,亲友辩论,甚至得罪,失去了那么多,那么信任,现在却发现自己上当了。 这羞恼和气愤可想而知。 随着这件事的深入民心,渐渐的暗潮涌起,洛阳伊川书院,程门四大弟子都肃立程颐身前。 “老师,时机已经到了,韩府、孙固大人已经安排好了一切,我们加不加予,就等您下令。”杨时沉声道。 程颐微微一叹。 “我真没想到《工具论》居然是无法成事的,只是隐约觉得不好,是啊,韩家那得对,《工具论》中道理简单,即便一个两个至圣先贤没想到这样来做学问,可为何千年以来,人人都没想到?” “不是想不到,而是不切实际。” “去吧,这事你们去办吧!”程颐一挥手。 “是!” 四大弟子恭敬离开。 “秦仙傲呀!”程颐看着四大弟子离去的背影,“不是老夫要逼你,实是不愿你妖言惑众,败坏这大好的花花世界,《工具论》,《神仙国游记》这曲戏,你已经唱得够精彩的呢,也该结束了,年轻人,还是踏踏实实做实事的好,不要妄想一步登天。” …… 很快各个大城池大街上出现了一只队伍,这只队伍清一色的青蓝长袍,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但最多的是青年人,都戴着儒巾,或举着旗子,或举着一条条横幅,喊着巨大的口号,浩浩荡荡的行走在大街上——后世动不动就出现的游行示威,在这宋朝第一次出现。(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