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卷 第五十九章 登闻鼓 (第1/2页)
; 李毅和项青萍同坐在后排,为了避嫌,两个人都离得很远。.. 项青萍更是靠近车窗,假装欣赏京城的大都市风光。 因此,她最先看到国家信访局门口的这一幕。 江州驻京办的主任,名叫梁悟生,是个三十多岁,精明强干的汉子。 此刻,他正领着驻京办的几个同志,在拉扯一个妇女和一个女孩儿。 那个妇女四十岁左右年纪,神情激动,哭得很是伤心,手舞足蹈,阻挡驻京办同志们的阻拦,想冲进国家信访局去。 李毅放低目光,朝那边看了一眼,说道:“是驻京办的梁悟生同志。那上访之人,肯定是从江州来的。” 这个地方每天都上演相同的戏码。 告御状自古就有。 人们的冤情达到了极大,地方政府无法给他们一个公道和说法时,他们自然就会想到告御状。 御状不是那么容易告到的,越是高级的领导,所居之处越是深门重院。中央领导日理万机,行踪无定,更难见到。 好在有个国家信访局,相当于古代之“登闻鼓”。 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挝登闻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直诉方式之一。 登闻鼓有专门的官吏看守,遇有击鼓者需立即受理或上报。 据史书记载于周朝就设有登闻鼓,当时称作“路鼓”。魏晋以后历朝都设有登闻鼓。 宋朝以前,普通民众可击鼓鸣曲申冤,或向朝廷提建议,或对政策提出异议等等。 宋朝以后,击登闻鼓的条件日趋苛刻,至清朝已形同虚设,并规定击登闻鼓者,先廷杖三十。以防止无端刁民的恶意上访。 中国自明清以后,律法日益完备,登闻鼓仅代表一种象征。 历朝历代的贤君圣主,都很在意民情的通达。 北宋宋太宗在位间曾有这样的记载“京民牟晖击登闻鼓。诉家奴失母豚一,诏令赐千钱偿其值。” 明太祖朱元璋也设立了登闻鼓,并设有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 民事如天。在贤明君主执政时期登闻鼓确实有上达民情、监督官僚的作用。 现代之信访局,起的就是这样一个作用。 信访的存在,让民告官成为了可能。 在地方政府的官官相护之外,人民多了一个讨公道的地方。 然而,贪官们最怕的,也是这个信访。 因此,某些心虚的贪官腐吏们会千方百计的阻挠上访户,闹出了多少人间悲惨之剧。 李毅常从这条街道经过。不只一次看到过这种事情。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各大小车站和机场。有的上访者刚刚踏上京城的土地,就被人给带了回去。连信访局的大门朝哪里开都没有弄清楚。 贺正宇有些不高兴的道:“这个梁悟生,真是不会做事!在信访局门前拉拉扯扯,这成何体统,严重影响到咱们江州的形象和声望。” 项青萍道:“这个倒是不必担心——冠盖满京华,谁认得他是咱们江州驻京办的啊!” 钱多有意放缓了车速,听候李毅的示下。 李毅不是不想管这些事情,但这些事情太多了,多得能让人的神经变得麻木。他又不是信访局的官员,也不好伸手去管。就算想管,也管不过来啊!他的本职工作。就是一个大烂摊子呢,够他伤脑筋的了。 但今天这个事情牵扯到了江州,李毅不能坐视不理了。 “钱多,停车!”李毅沉声说道。 “是。”钱多应了一声。他料到李毅要管这桩闲事,因此早就瞄准了一个停车位置,将车开过去停下来。 李毅坐着没有动。说道:“去把人带过来。” 他这话是对着前面说的,做这种事情,当然得男人出面。 贺正宇道:“我去。”推门下车。 钱多道:“我去帮忙!”跟着贺正宇走了。 车里只留下项青萍和李毅两个人。 项青萍扭头看着不远处的国家信访局大门口,心里却有如小鹿在撞。 她和李毅之间有过几次“意外”之后,就再也没有亲热过,这种关系让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很是尴尬。 虽然项青萍努力装作没事人一般,但当两个人独处之时,这种矜持就很难再保持了。 在这一点上,薛雪看得比项青萍要透彻。所以,薛雪可以容许李毅的暧昧和亲抚,却始终不肯逾越那道最后的防线。 并不是薛雪不爱李毅,她和项青萍一样,都很喜欢李毅,都爱他爱得不顾一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