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章 两场战争 (第2/3页)
的元勋之,是以戈林的讲演惹得在场的中方大使馆官员一阵不快。 “总理先生,我不是反对战争,我只是在反对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杨锐在戈林讲演完毕如此说道。而后就向威廉三世施礼告辞了。这一句话如同子弹一样戳在戈林心里,让他面容扭曲——战后十多年来中国所创造的工业奇迹虽说是中国人的智慧体现,但每一个工厂背后、每一个基础实验室内都有数不清的德国人。虽然仅仅是基础研究,但依靠这些零散的信息。戈林还是能知道中国的军事潜力。 如果中日德联合进攻苏联,那么有战争有八成以上的胜利把握。瓜分苏联后的中德日三国休养生息数年即可称霸世界,这仅仅是时间问题。 这是戈林为德国构想的大战略,但却不被杨锐认可。从地缘角度上说,即便俄皇不复辟。布尔什维克下的俄国也要比德占俄国好。布尔什维克统治下的俄国是在腐烂,腐烂的结果就是解体,而解体的零零碎碎自然会落到中国的碗里——欧亚运河、也就是高加索、顿河地区将独立,广袤的西伯利亚也将独立,他们都会成为亚洲联盟的一份子。 而德占俄国必定会改变俄国现在的政治生态,被奴役的民众会从斯大林集体农庄中解放出来,斯拉夫民族将恢复元气。挽救这样一个强邻的文明生命,简直是老寿星吃砒霜——如果没有布尔什维克,斯拉夫人的生育率会出现负增长?如果没有布尔什维克,解体后的俄罗斯会散沙的让一个克格勃小特务像刘邦那样乘乱而起。·成为国家总统?布尔什维克确实建立了强盛的工业和军队,但,斯拉夫民族的元气也被他们提前透支光了。 戈林是军人,但军事永远是民族竞争的低端工具。有些战争,输了就是赢了,而有些战争,赢了其实是输了。领土和资源并不是第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民族的斗志和生机是否衰竭,民族的精神是否怯弱,是否衰老。 离开荣军公墓的杨锐入住德莱森饭店。在他稍微休息后,驻德大使顾维钧向他介绍德国当下的情况,他劝慰道:“大人,应该是您在法国的讲演和态度让德国得知了……” “我不生气。这没有好生气的。我知道德国并不是真的想开战,他们只是想以战争为威胁,一点点的收回以前失去的东西罢了。但这是在玩火,一旦失手,又是一场大战。”杨锐确实不在意德国人的不满,他们本来是要和中国结盟的。不想中国却越来越站在法国立场上。“少川啊,现在德国国内情况如何?” 见杨锐真不在意刚才德国人的无礼,顾维钧也就释然了,他道:“大人,现在德国不再支付赔款,算是好了不少。不过暗地里为了扩军,又是花了不少钱。粗略统计,德国用于军事的开支过五十亿马克……” 德国的gdp在三年前就达到七百五十亿马克,这个数字虽然比中国多,可五十亿马克军费相当于二十五亿华元,这确实很高了。杨锐心中默算后又关切道:“那债务呢?”。他记得后世有人曾说德国是因为债务到期所以不得不在1939年开战。 “债务就目前看是在减少。”得知杨锐要来的顾维钧早就准备了一大堆数据,“我们的人之前估计错了,他的债务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神武二十二年外国债务为一百九十亿马克,但现在只有一百五十亿左右,不过内债在增加,目前的规模在一百亿马克左右。” 顾维钧说到德国的债务,目光不由打量着杨锐——中华不但没有外债,甚至内债也很少,在这种情况下能摆脱世界大萧条,不得不说是复兴会的本事。 顾维钧想什么杨锐不知道,他只是在想历史上德国因为债务危机不得不动战争这件事情可以避免了,如果德国不会因为财政破产而开战。那么压制德国不开战的把握又多了几分。 “物价怎么样?平稳吗?”杨锐好像一个记者般细问。 “这……”顾维钧没想到杨锐想知道这些,他道:“大人,虽然下官没有去过德国的集市,但每次买烟和火柴的时候都付一样的钱。” “嗯。”杨锐点头。他相信顾维钧说的是实情,一心艳羡贵族、空军出身的戈林要比流浪汉、出身6军的希特勒品格上要高一些、谎言也要少很多。他转而问道:“我听说对外贸易上美国人很反对德国搞的以物易物这一套?” “是,大人。”顾维钧松了口气,他就怕杨锐接着问小麦多少钱、牛rou多少钱。“美国南方的棉花和烟叶,还有其他地方的小麦历来都销售到欧洲。特别是中欧、北欧一带。如果以物易物,考虑到美国的高关税,德美贸易肯定是做不成的,……”顾维钧说着德美贸易矛盾,不安的看了杨锐一言,最终咬牙说道:“……不过现在美德之间已经不存在矛盾了。” “为什么?”并未察觉到什么不对的杨锐随口问道。 “因为…因为德国,还有东欧、中欧、北欧一带都在进口我们的棉花和棉布,烟叶也至少有一半是我们的。”内心忐忑的顾维钧道,“大人,如果算上苏俄那边。全世界的棉织品和烟草贸易,我们占的份额其实都不低……” “我知道!”杨锐完全明白顾维钧的意思。上个月的伦敦海军谈判,英美都要求中日解散同盟关系,但被中日代表委婉拒绝了。美国也就算了,英国居然也站在美国一边帮腔,这让杨锐心生警惕,他因而没去英国只是从法国去了瑞士,接着再到德国。 国际形势如此,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也在恶化。此时美国的政治格局中,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自建立以来。南方经济就一直依赖产棉花和烟叶对欧洲的出口,而南方的农场主则是民主党的主要选民,他们对欧洲的关心大于对其他地方关心。可此时,棉花和烟草这两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居然被中国取而代之。其国内产量大幅跌消减,破产农场无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