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五章 汇报 (第2/3页)
厢隔板对前车说道:“去禁卫军司令部!” 汽车很快就前行了,摸着身边女人的头发,知道她此时已经睡不着了,杨锐忽然说道:“你不是说那谁的诗写的很好吗,我也给你念一首吧。” 随着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国内流行起新诗,而徐志摩作为泰尔戈的接待者,其诗作自然被青年们吹捧,陆小曼就是其中之一。想到后世她和徐志摩情缘,杨锐特意从后世的资料里翻出几首新诗。本来没想在车上念的,可出了徐府,他却被一种莫名的东西感动着。 “好啊。”靠着他肩膀的陆小曼笑了一下,她没想到大总理也会写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杨锐低沉的开头,他久久压抑的情感不自觉的渗入其中。而陆小曼本以为他是要念旧诗。听闻是新诗却坐了起来。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后面的四句是杨锐一口气读出来的,诗句犹如岩浆,压抑而guntang,只指人心。原本端坐的陆小曼此时正死死看着他的侧脸,眼睛似乎里闪着光。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矮的深沉……” 杨锐收声后,车厢里一片沉默。唯有公务车大功率八缸发动机运转的声音。良久之后,陆小曼似有所悟的靠着他的肩侧,徐徐才道:“诗写的真好……”不过一会她便恢复了常态,抓着杨锐的胳膊问道:“这诗能拿去发表吗?” “可以。但不要说我写的。”艾青的这首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初期,河山沦陷中,诗里的悲愤和炽爱深的可怕,如同他前段时间的心情。 “我知道了。”陆小曼答的有些撒娇,脑袋在杨锐胳膊上不停的转着,在默记刚才的诗句——当在熟悉的空间两人独处时。她是很自然的。她默记完又再问道:“竟成,还有吗还有吗?我还想听。” “还想听?”吟诗以及和女人打情骂俏都是宣泄压抑的方式,杨锐此时心情不像刚才那么深沉,脸上是笑着的,他脑子猛然想起一首‘绝唱’,于是笑着道:“那就坐好。”他说罢又坏笑几下,最后吟道:“ 当我倒立的时候, 我就用头走路 用脚思想 用下半身吹口哨 用肝门呼吸……” 这首后现代风格的诗和前一首截然不同,听到第四句杨锐要用‘下半身吹口哨’时,本被前一首感染的无比郑重的陆小曼脸上一红,她忍不住用拳头捶打着杨锐的胳膊,娇笑道:“这是什么诗啊?这么下流!” 杨锐没管她的抱怨,继续念道:“ …… 我发现人们总是先结婚后恋爱 先罚款后随地吐痰 先受到表扬再去救落水儿童 先壮烈牺牲再被追认为复兴会员 先写好回忆录,再去参加革命工作 先对干部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然后再去大搞贪污腐化; * 我还看见主人给保姆倒茶 富人向穷人乞讨 上级向下级递烟 赖有禄同志向我们学习; 还看见局长给司机开车 当官的给老百姓送礼 且对前来视察工作的百姓 夹道欢迎; 从此以后百姓可以当家做主 并打着国家的旗号 骑在公仆的头上作威作福。” 整首诗被杨锐毫无感情的快速念完,听到第二节陆小曼就笑不出来了,她非常明白前面那无比滑稽下流的一节只在为后面两节做铺垫,而其中的反讽,显然是针对开国才十余年就越来越贪污腐化的各级官员。 “竟成,总是会越好越好的。”陆小曼在黑暗中吻了一下杨锐的脸颊,而后轻轻道。 “当然,必须越来越好!”杨锐严肃的答应,而后就下了车。 禁卫军司令部在原来的铁扇子胡同、早前的陆军部。应该是门卫通知了司令吴佩孚,杨锐下车的时候。他帮忙开的车门,而后他一个标准的北洋军敬礼,“总理好!” 除了吴佩孚,知道今夜杨锐会到的国安局局长张承樾和副局长范安也在一旁。杨锐没有回礼。只说了一句‘进去说’便快步向前,他一走这三人就在后面跟着,直接进入会议室。 “情况如何?”杨锐无比严肃,他直接对张承樾发问。 “报告总理:情况……”没想到杨锐当着吴佩孚的面问这么敏感的问题,张承樾不由支吾了。 “说吧。子玉是自己人!”杨锐明白他的犹豫,他这边一说子玉是自己人,吴佩孚本就挺着胸膛挺的更高。 “报告总理:太炎先生和小徐先生无异常;其他……其他人也无异常。”张承樾道。 “嗯。”杨锐低应了一声,他忽然见范安欲言又止,便立即看向他。“报告总理:京城乱命造成死亡人数存在严重虚报,现在我们已经核实确切的死亡人数……” 听范安说的是这个,杨锐当即打断道:“这个不必在意。还有其他异常吗?璇卿现在在干什么?” “报告总理,璇卿先生正在江浙一带视察织袜厂和制衣厂,并无异常。”张承樾道。 “嗯。”杨锐答完又沉默了一会,最后终于对着正容以待的吴佩孚道:“现在我命令:禁卫军一级戒备命令解除。重归常态;海军陆战队第2师陆挽部按计划返回原驻地。” “是,总理!”吴佩孚闻言起身立正。待杨锐签发万命令,他便快步出去了。 薄薄的一页纸仿佛重逾千钧,被吴佩孚拿出去之后,张承樾和范安两人明显松了口气。杨锐见此笑道:“很紧张吗?” “没有……”两人异口同声答道,但全是口是心非。 “好了。”杨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