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天赋系统_第960章【琅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60章【琅琊】 (第2/4页)

武学奇才,一点就通。只是,也许是出于担心,所以林南一直没有让祝公道和祝公平教授林麟的练气之道,剑法,也只是学了祝公道、祝公平平生最厉害的招式而已,真的和人比试起来,只怕很容易丧命。

    张辽点了点头,见林麟是可造之才,又有心让林麟学习吕布的戟法,所以才会如此的关切。

    “天下武学,共分九品,最上乘者为一品,这戟法,便是最最上乘的戟法,是一品中的一品。汉末天下纷争,晋侯单凭自身武力便能傲笑群雄,引得群雄讨伐,可谓是真正的天下无双。只可惜,我只会这三招,无法教授给你更多。但是只要你练气练的深厚了,再练这戟法,就不难了。所以,先练气,后修炼兵器上得功夫,对你或许有莫大的帮助。再说你现在还小,个头还不够高,臂力也不够强,所以舞动起来,看上去像只猴子。”

    林麟听完张辽的话后,便像是开窍了一样,立刻说道:“我懂了,只是,如何练气呢?我没有学过。”

    张辽听后,也是感到一阵诧异,他知道林麟师承祝公道、祝公平两个人,没想到这两个人却没有教授给林麟的练气之道。他笑了笑,说道:“我见公子天资聪敏,就算从现在练气,也会很快便能赶超前人,来,我教公子练气之道,三年之后,公子再行修炼兵器,必然能够事半功倍。”

    林麟很是诚恳,坐在那里,跟着张辽学习练气之道。他一点就通,学起来也十分的快,所以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缺少的只是名师的指点。除此外,张辽还亲自教授他骑术,让林麟倍感受用。

    从此后,林麟便虚心向张辽请教,张辽将林麟带回宛城,从体能上来锻炼林麟,让林麟逐渐地体会到了一个小军人的快乐。

    ……

    洛阳,皇宫大殿内,枢密院行政办公室。

    贾诩、荀攸、郭嘉、盖勋四个太尉,接到了卢横的奏表后,不禁觉得有些诧异,没想到刚刚五岁的林麟,便将卢横救出来了。而且,从卢横的信息中,还知道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诸葛亮。

    四位太尉大人不敢有所隐瞒,全部如实上奏给了林南。林南听后,一阵诧异。诧异的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诸葛亮。

    “诸葛孔明,我让司马懿在琅琊府一带一直在找你,没想到你居然已经在大耳贼那里了,居然……居然还给我下战书?”林南诧异地说道。

    司马懿如今备受林南的信赖,原因是第一次科举他将司马懿的名字给抹掉了,后来带着司马懿去游历了一圈后。也让司马懿见到了什么事战争,对司马懿以后的影响很大。后来,司马懿再次参加了科举考试,这一次他依然以他傲人的才华夺取了文科状元。林南没有再将他的名字抹掉,而是将司马懿外派到许州的琅琊府去担任知府,顺便让他走访各地。遍访人才。

    因为,司马懿曾经举荐过的一个叫邓翔的人,结果在武科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林南认为司马懿有识人之能,便暗中交给了司马懿一个任务,那就是找一个叫诸葛亮的人。

    两年来,司马懿几乎走遍了琅琊府,但是均无所获,上报给林南。林南继续让司马懿找,后来,再也没有接到司马懿关于诸葛亮的消息。

    没想到,诸葛亮竟然已经跟随刘备了,这让他不由得一阵懊恼。

    “给卞喜传令,让他秘密潜伏到荆州,寻找一个叫庞统的人,务必将此人给我带回来。”林南痛失了诸葛亮。又想起了庞统,心想诸葛亮投了刘备。庞统未必,便下达了密令。

    本来,林南对于张辽的损兵折将甚是痛斥,可是当他知道诸葛亮是关羽的监军时,那么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密使走了之后。林南又亲笔书写了一封信,然后派出特使,快马加鞭,赶往许州琅琊府,让特使将书信送给司马懿。

    “既然诸葛亮已经出山了。那么司马懿,也应该登上历史的舞台了。”

    贾诩、荀攸、郭嘉、盖勋不知道林南为何那么执迷于司马懿,他们看到的除了文采之外,其余的什么都没有了,因为司马懿连一场仗都没有打过。

    盖勋听后,首先抱拳说道:“皇上,司马懿还太过年轻,虽然这两年治理地方有方,琅琊府一片太平,但是未必就是打仗的料。臣以为,还是派遣老将合适。如今我国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昌盛,兵精粮足。五年来,我军一直采取守势,将士们都憋着一股劲,以臣的愚见,此次荆汉挑衅,我军损失惨重,理应调遣大军,予以反击,起大军二十万,一口气吞掉荆州。”

    郭嘉也是歇了五年,五年内处理公文十分的枯燥,听到要打仗,便立刻来了精神,抱拳说道:“皇上如果要派遣兵马讨灭荆汉的话,臣愿意担任随军军师。”

    林南看了贾诩和荀攸一眼,问道:“二位太尉大人是何意见?”

    贾诩、荀攸道:“臣等附议!”

    许州,琅琊府。

    沉静的天蓝色墙壁,红花和风尾草图案的绿窗帘,生铁炉架子前面的针织屏风;桃花心木的古玩柜,玻璃后面放满了各种小玩意儿;玻璃珠的脚垫,书架上有一排放的是各式各样的兵法书。

    秋天的阳光洒在这个不大的院落中,照射在房廊下面正在手捧一本《六韬》正在细细的品读的少年身上,显得是那样的惬意。

    过了好大一会儿,从院子外面走进来了一个衙役,见到少年后,便拜了一拜,说道:“启禀知府大人,大殿下刚刚进城,目前正在往府衙赶……”

    “嗯,知道了,等大殿下到了府衙门口,再来通知我。”少年孜孜不倦地读着《六韬》,似乎并不希望有人来打扰他。

    衙役无奈地摇了摇头,本来想提醒来着,可是他深知这位年轻的知府大人的性格,便扭头走了。

    不多时,衙役又回来了,这一次显得是那么的慌张,急忙说道:“大人,大殿下已经临门了……”

    少年只轻微地点了点头,摆摆手,说道:“嗯,知道了,将大殿下带到客厅,我一会儿就过去。”

    衙役怔了一下,见少年手中捧着的书还有一半没有读完,他知道这少年的性子,一会儿就是说要读完这本书,不读完这本书,肯定不会动身的,就算是身后着火了,他还是能够一如既往把书读完。

    “知府大人,这次来的可是大殿下……”衙役再一次提醒道。

    少年依然是不慌不忙的,犀利的目光从书本上斜视到了衙役的脸上,只是看了一眼,衙役便闭上了嘴巴,不再说话了。转身离去。

    当衙役走后,少年继续看着他的《六韬》,看的那叫一个津津有味。

    秋日,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这里近海,空气中总是夹杂着一股子淡淡的海腥味。少年坐在一个躺椅上,逐字逐句的看着他的书,丝毫不受外界的一点打扰。即使泰山崩于面前,他也是面不改色。

    府衙的客厅里,林麒和夏侯兰已经等候了许久,始终不见琅琊府的知府出来。

    夏侯兰坐不住了,唤来了一名衙役,便呵斥地问道:“你们的知府大人是怎么回事?大殿下驾到,不出城迎接也就算了。现在到了府衙,为什么你们的知府大人还不出来?”

    “这个……那个……我们知府大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