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五回 入宫面圣 (第2/2页)
皇城午门的东边 。 那里距离皇帝日常办公的地方比较近。 但为了保密,非阁臣不得入内。 杨承应在洪承畴引路下,到兵部衙门略坐一坐。 兵部尚书陈新甲正好也在兵部,于是和他们闲谈起来。 「久闻经略大名,今日有幸相会,足慰平生。」 陈新甲客套的说道。 杨承应答礼:「陈尚书的大名,在下也素有耳闻。在下与杨阁部是旧相识,他时常在我面前提起陈尚书。」 陈新甲有些高兴,自己的大名连杨承应都知道,仿佛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他正要开口,从外面走出来一位太监:「奉陛下旨意,召见蓟辽经略杨承应觐见。」 杨承应整了整衣帽,别了陈新甲和洪承畴,随太监进宫。 陈新甲望着杨承应离开的方向,小声对洪承畴道: 「久闻杨经略飞扬跋扈,今日一见,似乎和传闻大不相同。」 「杨经略外圆内方,大有燕赵侠士之风,只要不恶意针对他,其实很好相处。」 洪承畴评价道。 「哦。」陈新甲若有所思。 杨承应随太监进宫,从皇极殿往西边走,穿过右顺门,走到平台。
殿外肃立着两行锦衣仪卫,手里的仪仗在夕阳下闪着金光。 杨承应到的时候,皇帝已经坐在龙椅上等候多时。 所以当太监禀报时,崇祯当即召见他。 听到太监传旨,杨承应整理了一下衣冠,便从左边登上台阶,走进殿内。 走的时候,太监们都瞪着他,却没人敢出声阻止。 谁允许一介臣子,敢直着身子面圣。 但都不敢出声阻止,因为他们都知道杨承应是强臣。 这个头出不得。 万一被皇帝拿来抚慰忠臣,他们就完了。 杨承应进殿后,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跪在地上,望着地砖。 崇祯第一次见到杨承应,忍不住打量了一番。 这位据说是军户出身的青年,不仅精通武艺,还深通韬略,给崇祯的第一印象特别好。 杨承应才三十一岁,身材高大魁梧,面如冠玉,剑眉星目,配着疏疏朗朗的胡子,完全像一个书生,不像是一个弓马娴熟、纵横驰骋于天下的强臣。 但是他整体给人一种威风凛凛的独特气质,还有久居上位者的那种自信的沉稳。 别看他低着头,面上却毫无毕恭毕敬,而是不卑不亢的意志。 崇祯在打量着杨承应,御座旁的太监们在偷瞄皇帝。 太监们均在想,陛下好像失态了,居然看了杨承应好一会儿。 他们大气都不敢出,自然不敢提醒。 还是打量够了的崇祯,先开了口:「卿在东北先收复辽南四卫,又稳定辽西,攻灭东虏。两次西征,一次北巡,为大明拓地千里,将蒙古各部落收入羽翼之下,劳苦功高。朕听后,心中甚是喜慰。」 「臣为天下苍生,为大明千秋基业,愿粉身碎骨,以报先帝及陛下的知遇之恩。」 杨承应朗声说完,叩了一个头。 「卿起来回话。」崇祯道。 「臣谢陛下隆恩。」 杨承应又叩了一个头,站了起来,垂着双手。 「赐座。」 有两个太监闻声进来,在杨承应身后放了一把较矮的檀木椅。 杨承应刚坐下,皇帝又叫「赐茶」,他又站起来躬身谢恩。最新网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