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回 财大气粗 (第1/2页)
杨承应身处辽东半岛,别说蓟镇,连越过辽西和蒙古接触都办不到。 但他还是用自己的手段,知道一点蒙古的情况。 那就是买马。 通过蓟镇从蒙古人手里买马,再通过船只运往金州镇。 买的数量不多,一方面是为了不引起明廷注意,另一方面是成本有点高。 李朝的马,数量也不多,胜在便宜。 通过买马这一件小事,杨承应已经注意到蓟镇的防御情况和士兵情况。 四个字形容,一塌糊涂。 作为金州镇的总兵,好心提醒就行了,说多了,反而引起怀疑。 由于又和袁崇焕就细节商量许久,杨承应直到戌时一刻才离开锦州。 本来袁崇焕留他过夜,明天天亮再走,但他心里不放心,借口治下事务繁多,坐船返回盖州。 袁崇焕也不好挽留,便送他们到码头。 等船出了海,一直没有说话的阎鸣泰忽然问起一件事。 “先生,这么想知道我的钱从哪里来?” 杨承应一脸微笑,用戏谑的眼神瞅着阎鸣泰。 “我纯粹是出于好奇。” 做过蓟辽总督的阎鸣泰,知道要钱的不容易,感慨说道:“杨帅有所不知,我为了问户部要钱可是绞尽脑汁。” “大明朝富有四海,却连士兵的饷银都付不起。” 杨承应说道:“这第一是收的方法不对,第二是收的人不对。” “愿闻其详。” “地税该收,课税也该收,可是朝廷对于有功名的人不收,导致很多土豪劣绅就让族中学子拼命考试,甚至买个功名在身,请问这钱能收上来吗?” “确有道理,然后呢?” “皇族吃了那么多,却给了国库多少?还有,盐引怎么能给藩王那么多,如果收回土地和盐引,请问能得多少钱!” “我明白了。” 阎鸣泰恍然大悟。 在金州镇按地收税,一亩地收多少银子,怎么个收法都有详细的规定。 地税一次性收完,既能减少因收税过多而出现中饱私囊等情况,也避免了财务上的混乱。 更重要的是,能让百姓有钱有粮买东西,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另一大项是盐税,两大盐场牢牢握在杨承应的手中。产的盐质量好,价格公道,从根子上打击了私盐的贩卖。 第三大项是商业税,这包括收走私船的过路费和官营大厂的钱、粮行、布行等商业税进帐不少。 官营大厂如纺织厂,肥皂厂等都进帐很多。 有了这些钱,杨承应的口气才很大,一开口就给一百五十万两。 “你这一次去辽西,除了和袁督师见面,恐怕也有结好辽西诸将的意思吧。” 阎鸣泰到底老jianian巨猾,慢慢看穿了杨承应的心思。 “我有结好吗?我可是一句话都没和他们说。” 杨承应还在装傻充愣。 阎鸣泰呵呵地笑了起来:“可你走的时候,辽西诸将看你的眼神都不对了,一脸的崇拜之情。” “都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卖命,谁不想得到应得的东西。” 杨承应无奈地说道。 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也只有一个王朝的末期能干得出来的事。 阎鸣泰见杨承应不承认,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