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020章 季布设宴  (第1/1页)
    伤也养好了,手中又没有什么工作,阳毅百般思虑,最终还是决定:拜会一下‘老同事’:季布。    与阳毅预料中的直接上门,笑着说一声‘不请自来,万望赎罪’的拜会方式所不同,在得知阳毅要出门拜会季布之后,母亲夏氏便派人,送来了两匹绸缎。    ——在这个时代,哪怕是亲儿子回家拜会父亲,也没有空手上门的道理!    反应过来这一点,阳毅便吩咐阳大带上礼物,正要出门,却又被兄长阳去疾派来的人给拦住。    阳毅又是一问,得,除了上门要带礼物,还得先递上拜帖。    无奈写下一封浮夸至极的拜帖,派人送到季布府上,又等季布做出‘恭迎贵客’的回复之后,阳毅才在次日午后,踏上了前往季府的路。    ·    “贤弟!”    阳毅的身影刚出现在数十步外的巷口,季布那辨识度极高的嗓门,便响彻天空。    就见季布稍提袍脚,面带欣喜地跑到阳毅面前,不由分说的拉上了阳毅的胳膊。    “兄待贤弟登门,可谓是望眼欲穿呐!”    “速速入内,兄已备下酒rou,今日,吾兄弟二人不醉不归!!!”    感受着季布没由来的热情,阳毅不由尴尬一笑,便也任由自己尚未发育完全的身躯,被季布提溜向前。    待二人行至府门处,紧攥着阳毅的那只‘刚钳’才稍松开些。    阳毅旋即抬起头,就见季府内外,早已被洒扫的干干净净,大门外恭候着的奴仆下人们,也穿上了崭新的衣袍。    “这……”    “整的人还怪不好意思的……”    腹诽一声,阳毅尬笑之余,就见府门外响起一道温和的拜喏声。    “贵客登门,寒舍蓬荜生辉,若有不周之处,万望贵客海涵……”    循声望去,阳毅不由又赶忙一拱手:“夫人言重,言重……”    ※※※※※※※※※※    在季布的盛情款待下,体验了一番西元前的‘大餐’,阳毅也被季布悄然请入了书房。    ——很显然,阳毅来找季布,根本不是来喝酒的。    就算是想喝酒,阳毅对此时长安流行的粟米酒,也着实提不起什么兴趣。    只稍客套两句,季布便也不再绕弯子,直入正题。    “今舞阳侯已归京,贤弟作何打算?”    见季布问起,阳毅也只好隐晦提出自己的顾虑,以及‘不再做侍郎’的决定。    “嗯,确实如此。”    “曲逆侯为郎中令,贤弟复为郎,确有不妥。”    说着,季布便有些眉飞色舞起来。    “若不然,某于后日早朝上奏,举贤弟以为中郎,如何?”    一听季布这话,阳毅便略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    “兄拳拳相护之情谊,弟心领之……”    中郎,侍郎;    二者听上去只一字只差,但光是这一字,就让二者的身份、地位差了好大一截。    ‘侍’,乃为侍从、侍奉之意,侍郎,其实就是伺候皇帝的郎官。    而中郎这个‘中’字,指的却是皇城禁中!    中郎的本职,是保卫皇宫,保卫天子!    如果这都还不够说明问题,那看看二者的未来发展可能,也足以道明一切了。    ——中郎外放,起码郡尉起步,上不封顶!    像迷路将军李广那样的狠人,外放直接到边郡做郡守,甚至兼任郡尉,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侍郎外放,哪怕是到了地方县一级官府,也顶多是个县尉,连县令都稍有些不够格。    这也使得二者的门槛,几乎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侍郎,基本都是功侯家中的子弟,老爹在皇帝面前打一声招呼,就可以进宫去伺候天子了。    也就是和曾经的阳毅一样:荫为郎。    如果家门不显,那也没关系。    只要足够有钱,也同样能用钱财,换得一个侍郎的职务,这种方式便被称为:赀为郎。    与侍郎相比,中郎,就要高级很多了。    哪怕是迷路将军李广这样的杰出人才,其被任命为中郎前,履历上也写有‘累功’二字。    这就足以说明:中郎这一职务,都是任命已经在军队立下武勋,让中央看到军事才华,皇帝认为其值得培养的人。    而阳毅一无武勋,二无声望,就算是被季布强行拉进中郎的行列,也根本混不下去。    所以在阳毅看来,季布提出这样一个几乎没有可行性的提议,其意味更多的是体现亲近,顺带些许客套。    大概类似于‘有事儿跟哥说,哥绝对帮你’的性质。    季布如此表态,阳毅也不好再绕弯子,直接道出了自己的打算。    “今陛下莅临神圣,论制,当起陵建邑。”    “季兄以为,若以此奏于太后,或可行否?”    阳毅隐晦的暗示,自然也被季布一眼看透。    就见季布思虑许久,才试探着开口道:“贤弟之意,乃使兄以此奏之,并力主督造事,弟为从?”    阳毅自是微微点了点头,稍带忐忑的等候着季布的答复。    却见季布讪笑一声,才和善的望向阳毅。    “贤弟才智过人,怎会以为帝陵之事,乃某这区区中郎将所能主?”    见阳毅依旧满脸困惑,季布也不由轻笑着起身,来到了阳毅面前。    “帝陵之事,乃历朝历代之首重!”    “且高皇帝定制,以陵邑之制为国本,行强本弱末之策,帝陵一事,于吾汉室便尤重矣。”    听闻此言,阳毅不由稍点点头。    对于陵邑制度,阳毅自然是有所了解。    季布话里的意思,阳毅也听得明白:无论是帝陵,还是陵邑,都不是季布这个中郎将能有资格‘主掌’的。    稍一思虑,阳毅又不死心道:“纵如此,季兄身中郎将之责,亦当可为从;弟于一旁佐之?”    阳毅本来就没有‘主建帝陵,借此一飞冲天’的打算,只是想借此捞点功劳,好名准延顺的重归朝堂而已。    就算季布不能挂名做主,应当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却见季布又笑着摇了摇头,叹息着拍了拍阳毅的肩膀。    “帝陵一事,恐当丞相为首,内史、少府、奉常三者为从,朝臣百官共奏!”    “弟若欲借帝陵一事归朝,当先言知少府阳公,待阳公拜知萧相国,以萧相国主奏太后,方为上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