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588.余握管至此,几于一字一泪【求订阅】 (第1/2页)
不过在之前。 崇祯先将身上的龙袍脱下, 漏出了里面白色的内衬, 他双手一寸,一寸的抚摸过这件打着补钉的龙袍。 眼神之中有着深深的眷恋。 终究是一咬牙, 将这龙袍递给一旁的老太监王承恩。 随后面向陆晨! 忽然! 他双手作揖,深深的向陆晨鞠了一躬! “万岁爷,万万不可啊!” 随着老太监一声惊呼! 这一躬,让陆晨都深感意外! 是真的意外。 剧本上明明没这么写,可是唐磊这家伙却这么做了。 这当然让他感到意外。 不过, 陆晨想想也就明白了。 这时候的崇祯已经不是帝王了,没看到他已经把龙袍给脱了吗? 脱了龙袍, 便不再是帝王。 因此, 这一行为,并不过分。 电视机前的观众对于唐磊这一行为也没意见。 “崇祯皇帝褪去龙袍,才对陆晨鞠躬,这不就是想用普通人的身份和他相交吗?” “帝王万般不由身啊。” “这大明龙袍对于崇祯而言,何尝不是枷锁呢?” “或许只有他脱下龙袍,才有勇气才问出那些自己不敢问的问题吧!” “卧槽!我泪目了!人之将死,他依然顾及大明脸面,要脱下龙袍,才能给人作揖么!” 当然! 还有一大群观众震惊的地方,和上面那群观众截然不同! 他们关注的点在于。 “他以庶民身份向陆晨鞠躬,这是有问于陆晨啊,这设计简直无敌。” “这节目真的是段段都出乎人的意料,这走向完全无法揣测啊!” “让帝王弯腰变得合乎情理,估计也就只有陆晨他们了吧。” 当然。 很多人看到这里, 也直接被陆晨和唐磊这一行为吓出了一身冷汗。 比如央台的工作人员。 他们在看到这一幕之后, 人人都是浑身冷汗。 一代帝王, 哪怕他是亡国之君, 可是,那毕竟是大明帝王。 大明帝王居然给陆晨作揖。 这也太大胆了。 就不怕被骂吗? “《典藏华夏》的编剧也太大胆了吧,让饰演崇祯的演员给陆晨鞠躬,这也太逆天了!” “呵呵呵,你没看到陆晨都有些意外吗?虽然这个意外的表情表现得很合理,但是我觉得他估计也没想到唐磊会给他来这么一出。” “你的意思是,这是唐磊的个人行为,陆晨被唐磊这一行为弄的很意外?” “可以这么说。” “很明显,唐磊演嗨了才这么做的。” “我靠?” “这胆子也太大了吧?” “如果陆晨知道唐磊会这么做,他肯定应该不会让唐磊这么演吧。” “不!他会同意唐磊这么演。” “也是,这也太合理了,看得让人说不出毛病。” “唐磊脱下龙袍时,那不舍的眼神,真的让人心中难受啊!不愧是我偶像。” 这一刻。 央台那边的好几位领导也同样眼皮一阵剧烈的跳动。 皇帝作揖。 这样的设定。 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陆晨他们还真是胆大妄为啊! 不过, 虽然此举行为大胆,不过也是在情境之内。 况且崇祯皇帝褪下龙袍之后鞠躬, 这就是以庶民身份。 就是不晓得这位末代帝王。 因何要如此行事。 一瞬间, 无数观众的好奇心瞬间被勾了起来。 画面之中。 唐磊已经脱下了龙袍, 他穿着一身白衣,披头散发,眼睛和脸颊红肿。 可是此刻的他, 将生死都置之度外了。 他想要听答案。 大明的答案, 自己的答案。 百姓的答案。 看到崇祯鞠躬。 陆晨先是一愣。 他虽然是代表当代万民,可是也不能高不可攀。 因此。 当崇祯弯腰作揖之时,陆晨立刻双手托住他的手臂。 他并没有接受这一礼。 虽然崇祯行礼看起来合理何情。 但并不代表他会接受。 唐磊能临场发挥。 陆晨当然也能。 不过, 相比于唐磊这个专业的,对于陆晨的临场发挥。 在唐磊看来, 也就那样。 之前和富大拢临场发挥,他都没有一丝的意外。 更别说现在了。 “朕……” 崇祯紧咬着嘴唇。 下唇被他咬出一排血迹, 这是因为崇祯的内心正在天人交战。 “朕想要知道,朕死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崇祯最想问的问题。 “敢问先生,我死之后,后事如何,大明已亡,天下又如何。” 崇祯皇帝被陆晨扶起之后, 他转身看着天边残阳。 此刻,残阳浴血, 似乎代表着什么不好的兆头。 陆晨屏气凝神,同样目视前方。 “回禀陛下。” 虽然崇祯现在已经众叛亲离,可是名义上,他依然是大明江山的皇帝。 所以陆晨仍旧用上了陛下的称呼。 崇祯也值得他这么称呼。 很多人一提起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 大多人立刻想到的词语就是:亡国之君、守财奴、刚愎自用、滥杀功臣、横征暴敛等贬义词。 但历史真实的崇祯真的是这样的昏君吗? 其实不是。 以明末的流寇为例子,再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明朝末年,全球了出现了罕见的小冰期,在四十多年里,有史料明确记载,在中国发生了连续八年的严重干旱。 很多省份连年特大旱灾,未下过一滴雨,百姓都在饿死的边缘挣扎,甚至开始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同一时期,南方各省又出现了洪水。崇祯元年,陕西巡按御史李应公记载:“连年凶荒,灾以继灾。五月不雨,以至于秋,三伏亢旱,禾苗尽枯。白昼剽掠,弱rou强食,铤而走险。” 崇祯二年,马懋才上奏:“延安府去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乡民争采山间蓬草剥食,到十月后,蓬草吃尽,则剥树皮而食。 到年终,树皮又尽,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乡民中有不甘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 由此看见,“秦中大饥,赤地千里”才是农民作乱的真实原因。 当一个地区发生大规模、常年性的重大自然灾害时,这些饥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必置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