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还魂酒 (第1/3页)
迷津,渡口。 迷迷糊糊之中,众人进了当日那酒楼,酒保端上酒来,众人一一饮了皆昏昏睡去。 众人睁眼醒来,便觉烈日刺眼,海边依旧,只是那接引楼早已不见了踪影。 原来他们中了岛上的毒烟,刚才喝下的正是解药。 一疯道人穿一双破旧的青丝履,疯笑着胡乱唱道:“迷魂汤,还魂酒。梦醒处,来时路。”柔铁听得怪异,想要前去询问,哪知此道人脚头极快,一瞬间便没了影踪。从前飘荡而过。 柔铁急忙追出,哪里还有影踪。 回到酒楼时,多了一个老尼,。赫然便是南观音。 南观音打开玄机临死时给她的那个包裹,众人看时,里面乃是一件破碎的嫁衣。嫁衣上血迹早已干涸淡去。嫁衣之旁边,另系着一根淡黄色的衣带。 苏聘缓缓解开柔铁臂上缭绕的那片袱子,只见他上臂乌青,胀得如一根树干,虽然涂上了灵药,九转雪参高,似乎没什么用处,还不时渗出一些黑水。苏聘惊道:“什么毒药这么厉害,竟然连本门的灵药也无效。”禅师却未答话,苏聘转头向鉴明禅师。却见他盯着柔铁刚才从臂上解下的果伤的那片布呆呆出神。 苏聘道:“方丈大师,怎么了?”鉴明指着那布道:“你看,这是什么?” 苏聘顺着他手指所指方向,见那布沾了些血水和药高,甚是污秽,不由掩鼻道:“这有什么……”话说到一半,忽然停住,只见那布上竟现出一些奇怪的花纹。 似是一些文字,少林乃天下名杀,每年出寺云游和来寺中参学佛法武功的各地信众不知有几,寺中不泛学识渊博的僧人,但此等文字,众人皆是不识。 拿起嫁衣,和黄色衣带,抚摸良久,久久不语。 苏聘道:“师太,这二件物事是你弟子尉玄机的吗?” 南观音将衣带提起,审视片刻,叹了口气道:“唉冤孽啊,此事说来话长。要讲清楚这件物事,不得不提到当年一件往事。” 众人皆屏息不语。 南观音道:“昔年先师紫竹神尼在世之时,曾言道,前朝初唐年间,出了一位武学奇材,真名已漫无可考,只知其人复姓公孙,因其武学修为已达无上妙境,后人皆以公孙武达名之。此人出身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后,投身唐太宗手下为将,屡建奇功,太宗和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决战玄武门,尽歼两人党羽,方得以顺利登基,武达在此一役中曾出过大力。太宗本欲大大封赏于他。然不知何故,他竟忽然看破世情,不受封赏,亦不愿为官,归隐山林,潜心武学。你们皆知,少林自拨陀开山,达摩立教。传有易筋经一书,他先前已得高人传授易筋经,后发现里面有诸多疑点,乃复上嵩山赴少林求解,其时少林方丈大师乃是其授业恩师,虽修为极高,但对诸多疑点,也不能尽解。对其并无隐瞒,告诉其少林藏经阁之中另藏有洗髓经一种,亦是达摩祖师传下,或可互为参照决疑。” “但达摩祖师留有遗训,少林秘及,教外别传。武达和其师皆是通达之人,这一点丝毫难不住他们,公孙披递入寺为僧。” 柔铁心道:“说到正题上了。”和辛冰对望一眼,发现辛冰也是会心一笑。 赵长云道:“师太,为何武林中只知少林易筋经名动江湖,却从没听说过什么洗髓经。” 南观音微微一笑,续道:“少林虽藏此经,可其时已距达摩祖师百年之遥,但无一人练成,故少林历代方丈相传的只有洗髓经一种。公孙确是不世出的武学奇材,在寺中十数年不下藏经阁,终于觉悟无上妙法,洗髓经实乃易筋经填缺补漏的妙法,一经结合,乃天下至刚至阳神功。但极易走火入魔,全身血沸而死。” “何为血沸?”董飞不解道。 此时坐在门口的叶回春道:“此时老夫知晓,这血沸之说,源于医道,大凡之人或阳气过重,或内热充赢欲爆,则百脉之中犹如火烧,其血如沸,故名血沸,血沸之后经脉俱裂而死,并无药石可救。于武林中人而言,此症大致走火入魔所致。” 众人乃皆恍然。 此时,阁外涛声潮涌,阁内静寂无声。 红叶献上茶水,南观音喝了一口,续道:“公孙武学盖世,知此厉害,故并未将此功传于旁人。数年之后,他还俗下山,下嵩山,过洛阳,经长安而西,于通玄谷偶得通玄经。”辛冰听到南观音说公孙剃度之后复又还俗,觉得少林寺不免太过儿戏,鉴心笑道:“冰姑娘这样说,那就有分别念了,公孙和其师父这样觉悟通透之人,这在家出家只是一相不同,并无任何区别。” 辛冰又道:“通玄经?!这……”柔铁知道她联想到害了她父亲魔王辛五官一生的《通玄秘典》 南观音看了她一眼,并不答话,道:“不错,这通玄经便是通玄秘典的前身。乃道家柔和冲虚之宝经。公孙阅经之后不由哈哈大笑,原来其中所载之道,至阴至柔,正和达摩所传二经互为表里。公孙融会二经之后,游访天下,遍会高手,一生未遇对手,故后人皆称其为武达。” 赵长云道:“那后来这公孙武达……” 南观音道:“据闻武达并无后人,故死后也没人传其所学,数百年后,武林中代有才人出世,其名也渐渐烟没无闻。”柔铁心想,无论朝野,皆是如此。前代多少达官贵人,帝皇将相。后世家传户晓,能记得其名的又有几家几人。倒是李太白等放狂不几之徒,留下几多佳话,成为渔樵闲谈,戏文传唱,历百世而不衰。 “再后来,龙经天因缘机合,无意间得到武达旧藏,得悉了洗髓经的秘学。为避人耳目,假称是龙家祖传之绝学游丝真气,前代于天山之葱岭得之于达摩老祖。饶是如此,还是引来了武林中不悄之徒的寄语。引发这桩奇案。” 说到不消之徒,她加重了语气,转过头来,扫视了一下少林和武当诸人,道:“你们五派一帮,江湖中人人皆知是正道之门,但从数十年来发生的事迹,贤达之人倒是没见到几个,贪名图利的霄小之辈可是层出不穷……,有时看来,尚不如臭名在外的魔教。” 说到这儿,眼光转向柔铁,道:“柔大侠,你说是也不是?” 柔铁心想,昔日授业恩师为人豁达通透,于门户之见,正邪之判,与武林中人多有不同之处。与五派一帮固有交往,和上代魔王南宫失也过从颇密。 师父曾与南宫闲谈,说到魔教之来源,武林中历来有不同之说,有说是源自波斯之摩尼教,也有说是源自天竺之大魔王波旬,颇为不解。南宫道,其实据魔教教内历代传承,初代魔王既非波斯,更不是什么天竺大魔王波旬,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原人士,其人原在西域一带商贩为业,机缘巧合竟学得波斯摩尼派绝世神功,其后南下雪域,又奇遇一天竺国狂人,将一身内功心法尽心相授。当日魔教式微,恩师对南宫之后继无人颇为提心,南宫道,无忧。这正邪两端,就如世间黑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