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8章 陛下是博古通今的经学大师? (第2/3页)
“可随之而来的问题,依旧非常多,归纳下来,目前急需要解决的,便是基层官员不足,以及庠序的孝经师不足。” “基层官员的问题,自有公车署司马徽在主理,按照现在的进度,已经提前储备了一些官员,以防不测。” “可这孝经师.......” 刘辨蹙眉哈气,摇头叹息:“短时间内,朕实在是找不到太多人,令豫州百姓与南阳百姓一样,可以入学读书。” “迫不得已,朕只能请郑老出面,您门下及门弟子有近千人,若是他们愿意为天下百姓读书知礼而奉献,朕必照单全收。” 表面上,郑玄门下有数万弟子,但著名弟子只是挂名而已,实际上有些连郑玄自己都是不清楚的,而及门弟子却是郑玄亲自授课的。 这部分人虽然只有不足千人,但对于目前的刘辨而言,已经足够用了,他甚至可以储备一部分孝经师,等到必要时,再行委派。 郑玄眉目中闪过一丝惊喜,他如今被朝廷征辟入朝,已经无暇旁顾门内子弟,若是平常,可能要将其遣散,只留一部分随身伺候、提点。 但是现在...... 皇帝陛下平白送来一条出路,这对于郑玄而言,实在是意外之喜。 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深躬一礼:“陛下放心,老臣必将朝廷之意转达门内弟子,其若愿意下庠序教书,老臣必将名册呈报陛下。” “好!” 刘辨颔首点头,轻声道:“按照目前的安排,庠序每年须从春耕时开始授课,入冬前半月结束,其余时间,郑老可以将其召回南阳,言传身教,两不耽误。” 郑玄本以为自己与弟子之间的师生情,即将要以遗憾结束,但不曾想,皇帝陛下思虑甚是周全,竟然仍然可以维持他们的师生关系。 霎时间,郑玄感激涕淋,躬身便是一记大礼:“老臣谢陛下。” 刘辨摆手示意其平身:“郑老快起来,是朕应该谢你才对。” 郑玄这才直起身子:“陛下放心,老臣必尽快将名册呈报陛下。” “恩。” 刘辨颔首点头:“在明年开春前,咱们首版的教材必须出来,就让南阳、豫州的子民,从庠序开始,学习这份新版教材。” 卢植、郑玄齐齐拱手:“喏。” “哦对了。” 言至于此,刘辨忽然想起了什么:“郑老,朕听闻你精通《九章算术》,只是不知你麾下弟子,可曾跟着学过?” “学过。” 郑玄毫不犹豫地点头道:“只是他们接触的尚且不太深而已,只能算一些百以内的算术,倒是有一部分人精熟,陛下若有用,老臣可代为举荐。” “不必!” 刘辨内心狂喜,摆手打断道:“朕希望在学五经时,孩子们也能接触一些基础的《九章算术》,在他们学成时,可以完成百以内算术即可。” “郑老,这件事便交给你了,劳烦你得空时,将你平时传授《九章算术》的经验,汇编成册,难度不必太高,够庠序学子用即可。” 融合古今文经学,在刘辨这里,充其量只是有了一门语文课罢了,小学阶段,至少也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 而郑玄原本便精通《九章算术》,现在其下弟子大都懂些皮毛,但传授这帮孩子,已经足够用了,刘辨又岂能放弃这样的机会。 如此一来,幼小阶段的内容,基本得以满足,等铺平这两个阶段后,再继续朝更高阶段进发,将物理、化学等知识,全部纳入中高学教育课程。 这节奏...... 简直堪称完美! 郑玄自然是满口答应,这对于他而言,压根没什么难度。 等出了皇宫,趁着天色尚明,卢植立刻召集杨彪、司马徽,展开对皇帝反馈的研讨。 原本,卢植对皇帝陛下的反馈,没报太大希望,但当他们一一审视过时,顿时惊为天人。 “妙哉!妙哉!” 卢植双目炯炯地扫过争议处的解答,眼神中闪烁精芒。 他怎么也不敢相信! 连郑玄、司马徽、杨彪与自己,都难以平衡的问题,到了自家陛下的手上,尚不足一日,便有了令自己都为之惊叹的答案。 “康成!” 卢植赶忙招呼一声,将纸张递过去:“你瞧瞧陛下的回答,如何?” 郑玄从卢植诧异的表情中,感受到皇帝陛下定有高论,心下好奇,接过纸张,仔细浏览。 嘶—! 即便是古今文经的集大成者郑玄,都不由地倒抽一口凉气。 他双目圆睁,惊骇不已,急忙坐下,反复研读。 如此一幕,顿时引起了杨彪、司马徽的好奇。 二人齐齐上前,目光落在郑玄书案的那张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全都是皇帝陛下对争议处的解读。 “这......” 二人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神色变得郑重起来。 因为,他们从皇帝陛下的解读中,感受到了全新的解题思路,而且顷刻间,便被其解题思路抓住,彻底吸引进去了。 司马徽手捻着胡须,饶有兴致地点着头:“妙哉!没想到对于这一条争议,竟然还能以这般方式解读,实在是大妙!” “最为关键的是。” 正在阅读的郑玄,跟着接上话茬:“陛下可以将古今文经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且不失偏颇,相辅相成。” “厉害啊!” 郑玄发自肺腑地感慨,由衷称赞:“老朽自认为博古通今,已然大成,但不曾想,与陛下相较,仍有一定差距。” “岂止是你,我等亦然。” 卢植眼神中写满了惊诧,捧着纸张,感慨万千:“说真的,卢某此前觉得陛下有博闻强记之能,实乃以讹传讹的谣言,但今日来看,此言绝非谣言。” “否则,你我等人尽皆研习经学数十年,岂能比不过陛下,他毕竟才十五岁,即便过了今年,也才十六岁而已。” 十五岁! 即便打娘胎里开始读经,满打满算也不过十六年。 可眼前这帮经学大家,各个都是研究了二十年起步的鸿儒,像是杨彪这样的世家豪族,更是自幼开始读经,博采众长,亦不过如此。 但皇帝陛下呢? 才十五岁,尚不足十六。 便已经学通古今,且有融合古今之兆。 若是没有博闻强记之能,在座众鸿儒都不会相信。 “太妙了!” “实在是太妙了!” 司马徽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