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2章 打土豪是致富捷径! (第1/2页)
南阳,新野。 邓家。 书房中。 邓勋一手捻须,一手捧书,唇角微扬着,但目光却不在书卷上: “才刚消灭张咨,便伸手跟南阳士族要兵要粮,弘农王胆子倒是不小,只是不知这手段到底如何,能否拿捏得住南阳士族。” 这一点虽在意料之中,但却来得甚早,让邓勋有些猝不及防。 若是如张咨这般的空降太守,第一步必然是施恩,尽可能多的收买人心,以稳定局势。 但弘农王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施恩,反而伸手要兵要粮,而且还设有截止日期,分明是一副高高在上的王者姿态。 即便是皇室贵胄,这样也会令南阳士族不爽。 对方此举,到底意欲何为? 又有何底气呢? 其下,邓同揖了一揖,轻声道:“弘农王的确有些鲁莽,不过理由倒是非常充分,讨董声势渐隆,他这是在逼南阳士族站队。” 邓勋捻须淡笑,扭头瞥向对方:“只是在逼南阳士族站队嘛?” 邓同眉头微微一蹙:“莫非弘农王还有别的想法?还请家主不吝赐教。” 邓勋深吸口气:“弘农王有没有别的想法,暂时还不太清楚,不过咱们却不能把问题想简单了,弘农王年纪虽小,但心智成熟,不可小觑。” “我隐隐有一种感觉......” 邓勋放下手中书卷,脑海中不断盘算着刘辨此举的深意:“弘农王不会像当年的光武帝一样,对南阳士族豪强百般拉拢示好,更没有光武帝对士族那样的容忍度。” 邓同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能连破雒阳、南阳两大死局的人,又岂是易于之辈。 何况,光武帝是以豪族身份,在南阳起事,与南阳其他的豪族身份相当。 但弘农王则不然,他是皇子辨,是弘农王,更是废帝,也曾为君,起点绝非当年的光武帝可比,自然而然的,两者的手段必不尽相同。 邓同不由感慨。 家主不愧是家主,历经风雨后,对于上位者的思考,远非寻常人可比。 只有保持绝对的敬畏之心,才能真正攀上弘农王的战车。 邓同沉吟了片刻,坚定道:“家主放心,别的族人如何抉择,小侄不管,但小侄定会鼎力相助,让弘农王看到咱们的诚意。” “嗯。” 邓勋满意地点点头:“辛苦你了,日后若有需要,随时来找我,我虽垂垂老矣,但在邓家还是有些颜面的。” 邓同欠身拱手:“多谢家主。” ***** 南阳,宛城。 孔家。 一个身材魁梧,臂膀腰圆的男子皱着眉,气呼呼道:“才刚灭了张咨,便伸手跟咱们要兵要粮,弘农王不会真以为自己能坐稳南阳吧?” 男子名曰孔本,宛城孔氏族长。 在宛城一带,乃是响当当的豪族。 虽然,自其家族迁入宛城不过数百年时间,但其富庶程度,丝毫不亚于南阳本土的士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 其下,一个身形宽厚的年轻人犹疑不定:“儿不知弘农王能否坐稳南阳,但南阳其余士族却是纷纷出兵出粮,尤其是南阳邓家,更是如此。” “可恶的邓家。” 孔本浓眉骤拧,面部肌rou微微抽搐,略显凶煞。 邓氏一族在南阳首屈一指,如果连他们都如此积极,自己岂能落下。 但是...... 孔本同样有自己的想法。 他不觉得弘农王小小年纪,能够坐稳南阳。 一旦董卓挥兵南下,只凭弘农王手里的那点本钱,压根不够赔的。 此时选择支持弘农王的家族,于孔本而言,不是傻,便是蠢,完全分不清楚形势。 可如果拒不支持弘农王,对方的屠刀很可能立刻会落下来。 孔氏虽然富庶,但无显宦、无经学,影响力不足,这样的家族在弘农王眼里,纯属于是钱袋子,随意消灭一个,便足够他数年挥霍了。 孔本赌不起,更赔不起。 其子孔立欠身拱手,试探性地问:“父亲,咱们如何?要派私兵嘛,派多少?” 孔本皱眉沉思,良久后,叹口气道:“既然连邓家都派了,咱们自然也不能落下,否则授之以柄,便不好了。” “不过......” 孔本藏个心眼:“不必派太多人去,咱们孔家在南阳原本便不能与士族相比,别人派百人参军,咱们派二十即可,明白嘛?” 孔立心中已有计较,点点头:“父亲放心,孩儿明白。” 孔本嗯了一声:“快去安排吧,明日便截至了。” 孔立拱手:“诺。” ****** 截止日期,转瞬即过。 太守府。 偏殿。 荀彧捧着整理好的材料,正在跟弘农王汇报:“殿下,南阳士族尽皆于截止日前,派人参军,送来粮草,在下全部登记造册,请殿下过目。” “嗯。” 刘辨接过名册,展开浏览。 首列便是新野邓家,依旧是最早一个派人参军,又提供粮草的世家。 其次是阴家、李家...... 荀彧是以先来后到的顺序排列,对于越靠后的家族名字,即便是刘辨也有些模棱两可,甚至某些家族,他从未听过。 刘辨一边浏览名册,一边听着荀彧汇报:“截至今日,各家族派人参军者共计八千六百三十四人,已全部送往文远处,由他负责训练。” “这些人虽然出身士族,各个脾气不小,但殿下可以安心,有文远在,必能镇得住他们,军队绝不会出任何问题。” “嗯。” 刘辨缓缓点头:“很好。” 旋即。 继续浏览名册。 毕竟,这同样是一份详细的南阳士族名录,对于后世的学者而言,是极其珍贵的资料。 军师联盟帮助自己在汉末求生、发展,而自己则力所能及的提供一些史学资料。1 “此外,咱们还收到粮草共计一十八万八千六百三十三石,其中新野邓家提供七万石粮草,据说邓同一家便提供了三万石,其余粮草则是邓家凑出来的。”2 “嗯。” 刘辨云淡风轻地道:“邓家还不错。” 荀彧继续道:“至于其余士族,则不尽如人意,有些家族坐拥良田过万亩,却仅仅提供数千石粮草,而且大都是三年以上的陈粮旧米。” 刘辨抬眸望向荀彧:“文若,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