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05、司马懿 (第2/2页)
打扮,动作却很利落,也不用侍卫帮忙,翻身上马,转过头看了一眼诸人,淡淡地说道: 一声令下,百十人动作整齐,二三十骑提前开道,二三十人退后压阵,又有两侧,分别各有一二十骑扈卫。百数十骑,前呼后拥,泼剌剌放马行奔,如一阵疾风,风驰电掣间,已来到了曹cao在许都的府邸。 虽已夜深,府邸依然灯火辉煌,将内外照的分明,那都伯便瞧见进门的地方,两边摆了长长的胡椅,分别各坐有数十条的壮汉。 这些人远远看去都是虎背熊腰,近处一看却可以发现,几乎人人都带有伤残。不是少了只眼睛,就是断了只手臂。其中最严重的一个,面目全非,手残臂断。这要放在外边去,生活怕都难已自理。 但这些人坐在那里,却都没有半点伤残的消沉,相反,却都是一副大咧咧、意气风发,十分骄傲的模样。 那都伯见他们的穿戴,皆是下人装扮,心中想道:「早就听说,将军府中的下人们,十有五六都是从军中来的。凡有卓越战功的伤残士卒,若是愿意 都可以来将军府中,军中私下里认为这是‘荣养,,这些人想来便是‘荣养,之卒了。」 这些大汉瞧见了一众骑兵过来,却也不去盘问,纷纷起身,打开府门,有个带头模样的,隔着几行人笑与那年轻人说道: 面对这人时,那年轻人不再保持冷脸,当即展开笑容, 说是在笑,嘴却没有咧开,唇薄的像一条缝,好似有人用剃刀在他脸上轻轻划出来般,令这笑容中并无多少笑意,反而显得冷冽。 年轻人点点头,不再多说,下了马把缰绳交给一个奴仆,旋即对那都伯摆了摆手,示意跟上,踱步入内。 连过了三四个或大或小的院子,来至一处独门院外。这处院子不大,红墙白瓦,周遭有竹林掩映,夜风一吹,竹叶沙沙。显得很是清静。院门口两挂灯笼。那都伯识得几个字,抬起头,瞧见院门上两个字:。 都伯不解其意,思忖想道: 正在猜测,听见那年轻人说道: 都伯忙收拾思绪,打点精神,毕恭毕敬地随着那年轻人走入院中。 与前边经过的几重院子不同,那里都有许多下人、仆役垂手而立,这一处却是一个人也没有,很安静。左边和中间的厢房也没烛火,黑漆漆的;只有右边,透过窗纸,可见一灯如豆。 那都伯不敢细看,一瞥眼间,只隐约看到窗纸上还有两个人影映衬出来,那年轻人轻轻扣了扣门,稍顷,室内有一个声音传出,不大,很是清雅,问道: 这青年人自然便是未来的晋高祖司马懿了,在原本的历史上,他本会在四年之后的建安六年,才会被正任司空的曹cao听说名声,主动派人征辟,因见献帝已为傀儡,曹cao汉贼之名遐迩,司马懿不想屈节,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而拒绝出仕,随后直到建安十三年,才被已为丞相的曹cao使用强制手段征召为文学掾。 但因为本该接替戏志才的郭嘉转投了王政,曹cao缺乏长于军略的谋士,荀彧便第二次推荐了一个人选,正是刚刚及冠不久的司马懿。 而司马懿也做出了和历史上截然不同的选择,也不知是因为曹cao此时的名声尚可,还是别的什么缘故,竟对魏武的首次征辟没有拒绝,反而欣然出仕,被辟为左将军主簿。 听到这话,房内另一个浑厚的声音响起: 司马懿带着那都伯推门而入,方才发现室内其实不是两人,而是三人,只因这第三个人方才埋首漆案,所以影子没有能映在窗纸之上,正是曹cao。 司马懿躬身一礼,退开一边,都伯拜倒在地,口中说道: 曹cao微微摆手,旋即直接开门见山: 因怕在路上丢失,军报被那都伯贴身所藏,当即站起身子,取出来双手呈上,曹cao接住,专注地看了起来。 在他看的时候,室内静悄悄的,诸人没一个开口说话,那都伯悄悄打量,认出了左侧之人乃是侍中荀彧,对面的另一人留着八尺长须,则是尚书程昱。 这两人皆是曹cao的谋主,都伯自然识得。 荀彧不必多说,天下人皆知他是如今曹cao帐下的第一眸主,甚至严格说起来,荀彧其实并非纯粹的 下臣,而是类似于合伙人的性质,地位非常超然。 但其实程昱此时地位也十分之高,对曹cao而言,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从他除了尚书之外,还有一连串的其他头衔便可见一斑: 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 尤其是最后一条,都督兖州事,俨然便和张昭的那个扬州刺史一样,实打实的位高权重,程昱能以一个外姓人的身份,获得曹cao这样一位雄猜之主的充分信重,真是实打实的靠着表现争取来的。 比如曹cao征徐州时,陈宫张邈等人作叛,迎吕布入兖,四周郡县纷纷响应,最后只剩下鄄城、东阿尚未失守,情势可谓危机万分。 当此时也,正是程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先是前往范县游说县令靳允,说动其叛而复降,倒戈吕布,又前往东阿,遣别骑占住仓亭津,令陈宫军无法渡河,随后率吏民拒城坚守,抵御吕布,终于等到了曹cao归来,险死还生的曹cao激动的差点哭了,握住程昱的手半天都不愿撒, 后面曹cao与吕布在濮阳交战,数度失利。又有蝗虫灾害,内忧外患之下,袁绍派人前来游说,嘴上说是联合,其实就是吞并。 此时军粮将尽,吕布虎视眈眈,曹cao无奈之下,本已准备答应袁绍,又是程昱力排众议,陈诉利害,方才让曹cao放弃了这个想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